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与改革》2007,(4):63-65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体制"的解体、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的治理结构、新的治理环境,政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使当前正在进行的社区建设顺利发展下去,才能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优势?本文借鉴治理-善治理论,并在该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下对政府的应然角色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是社会福利服务供给中最核心的主体,作为社会福利服务重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其发展中毋庸置疑亦以政府为主导力量。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应然角色是制度设计者、资源提供者、规划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我国政府自社区服务发展之初便全面介入和推动,而目前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扮演和职能行使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制度建设力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缺乏科学规划、协调机制不健全以及监管不到位等,政府应通过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来营造一个更有利于社区服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人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道德活动正是这一类主客体关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既是有主体、又有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道德主体应该是规定、推崇某种道德规范,实现某种行为方式的人,应当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团、政党、阶级等。首先客体是道德主体活动的对象,即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守这种行为准则,执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道德主体不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身,只应该是这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领导人格是领导角色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因素分析学和结构学角度考察之,领导人格是由领导角色的生理人格、心理人格、伦理人格(即道德人格)、科学人格、政治人格、哲学人格、美学人格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的道德人格在领导人格系统中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政党主要扮演两种角色,即治理的主导角色和参与角色。政党将逐渐向执政者、提供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转型。当务之急就是适应现代治理的时代需求,不断转变政党职能角色,以服务为导向、以合作为手段,实现党内治理的民主化和国家治理的理性化和现代化,建设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执政党。  相似文献   

6.
不搞自上而下的行政发动,由农民群众自主选择,在时机成熟时积极扶持、精准帮助冯贻法很庆幸四年前被张增教找上门来。他清楚地记得那是2002年6月3日,临海市农办副主任张增教到涌泉镇宣传、发动合作社,镇里推荐了他这位大户,“之前我连合作社是什么都不懂,他说把农民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2)
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相关理论为各级政府成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主体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因此,必须按照科学设定和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明确各级政府的资金统筹责任和组织实施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态治理中的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的兴起随着社会形态的高度组织化和社会环境的高度复杂化,在当今社会政府干预式微的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既符合当前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满足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以及社会力量要求参与生态治理的现实。政府从以往的通过管制等管理手段进行生态治理的活动中撤出,承担起为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与社会力量在彼此合作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政府管理"转变为"政府治理",是新时期政府在法治的框架内,与多元市场主体协同治理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府治理文化,是以整合权力、保障权利为规范的治理准则,以崇尚法治、协商合作为沟通的治理理念,以政府主导、多元主体为有限的治理范围,以运作透明、信息公开为开放的治理范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政府治理文化对于国家法治建设而言,是建设法治文化的突破口、建设法治政府的支撑力,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通过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健全协商沟通机制,支持发展社会组织,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全面构建政府治理文化,以政府治理文化引领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建设,促进和保障法治国家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于飞 《学理论》2015,(1):53-54,57
伴随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协同治理应运而生,治理主体逐渐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治理过程中,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探寻多主体治理的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探寻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需要首先理清多主体共同治理的维度。多主体协同治理应当有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管理职能的协调三个方面。健全协同治理的机制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治理主体自身的建设,这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社会组织的完善;二是治理主体责任机制的建立;三是多主体联动体系建设,包括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网络衔接以及工作制度衔接。  相似文献   

11.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维护者从中国历史传统看,政府要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为政者除了要富国强兵之外,还要使民信之,而民之依赖尤为可贵。在这方面,有史可鉴,《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鞅为在秦推行新法,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终使秦国富兵强,消灭六国。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观点看,洛克、霍布斯、托克维尔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民主治理,提高行政效率,促使政府治理方式的革新,实现政府治理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是大势所趋。中国政府正面临着数字化浪潮的洗礼,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将变得更加精干和高效,也必将和人民更加贴近。  相似文献   

13.
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治理的语义出发,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毫无疑问应发挥核心作用,并担负起科学决策者、信息发布者、主动作为者、常态管理者等角色。但除此之外,志愿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也同样应不可或缺的危机管理主体。例如志愿组织应可以承担专业咨询者、服务提供者、资源筹措者等重要角色;营利组织亦应充当社会责任履行者、贴近民心救助者等角色;社会公众则可以担当预警信号发出者、危机管理参与和信息反馈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14.
周丹 《党政论坛》2003,(3):33-34
法治框架的铺设与演进不能脱离道德治理的配合、互动而独立存在。中国社会在历史性转型的过程中,广泛出现了道德缺失—这成为引发许多重大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由政府、采购商、市场等组成的政府采购链条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该文分析了政府采购中的政府角色:消费者角色、投资人角色、调控人角色、公益人角色。并指出了角色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突出体现为:道德能够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存在和合作提供合理性和可能性论证,并内隐于主体的价值观念之中影响整个治理体系的运行,为社会治理奠定基础;道德不仅以柔性规范的非成文形式构成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而且与其他成文制度相得益彰,保障成文制度的良性运转和变革创新,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道德还能够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秩序,为社会治理创设良好的价值环境和社会氛围,推进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政府的道德义务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实施的主体在实行管理时必须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政策,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平稳运转,否则就会导致人们的普遍反对或抵制,降低政府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武 《理论导刊》2006,(10):55-57
本源于市场经济和由市场经济作为最终催生婆的政府治道变革同时催生了社区“治理”理念,它表现为政府边界的收缩、政府权力的下放和分散化,同时表现为治理上的多主体性、组织依存性、资源的交换性和组织间的互信,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建构社区治理的主体间性为基础,正确处理好互为治理主体的主体间的关系,通过互信、沟通、相互理解达成目标的一致性,而在平等基础上寻找达成目标一致性的路径也是主体间追求社区善治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政策网络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晶晶  李德国 《理论探讨》2005,1(4):122-125
政策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发展路径上看,它可以划分为作为分析工具的利益协调模式和作为实践创新的治理模式两种类型。作为新治理模式的政策网络与现代社会的分化和交互结构是相互契合的,它为政府结构从科层治理向网络治理形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政府选择、组合和优化适当政策工具提供了现实平台;为政府通过"政策学习"提高治理能力提供了价值支持。尽管作为治理工具的政策网络仍存在种种缺陷,但是作为一种新成长的治理框架,它已经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乡镇企业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一直发挥着令人惊叹的作用。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出口创汇的1/3和农民收入的1/3均来自乡镇企业。(《中国乡镇企业、运行机制与发展研究》,黄鹏章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它的发展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制度变迁或创新来加以解释。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发生的前提条件在于潜在利润的发现和创新主体的推动,而政府往往以强制性制度供给的角色出现。然而,我国乡镇企业的制度变迁轨迹则在经验上极大地丰富了政府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理论。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