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旺斌 《前线》2021,(3):9-12
“一带一路”倡议逐渐从国内顶层设计发展成为国际公共产品,主体间的认同、尊重与共荣,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历史精神源头与现实发展路径。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与国际认同的过程中,复杂的话语环境决定中国在增强包容性、适应多样性、提升实效性方面需要更加周全。积极发挥情感作用,构建法治保障,推出实践成果,可以凝聚共识与信念,推进国际认同,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10日对外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从理念到实践,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中国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出了哪些贡献?展望未来,“一带一路”还将给世界和各国人民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3.
侯露露  白紫微 《奋斗》2023,(8):70-72
<正>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指引下,“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杜颖 《奋斗》2022,(3):42-44
<正>中共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其中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开放、包容、平等、互惠等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现出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下为习主席主旨演讲的摘要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6.
2013年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谋求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的有效世界途径。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文化习惯多样、语言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路”的整体联通和发展进程。因此,研究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发挥语言体系的沟通性、文化性、工具性以及民族性的优势,挖掘族群语言文化内涵,聚化沿线国家共识、凝聚文化智慧、汇聚发展力量已经迫在眉睫。要在尊重各类语言世界图景类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语言体系优势,进而才能更好地构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区域大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7.
鞠传国 《学习论坛》2022,(4):99-10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生动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理念内涵、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指导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各国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效。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需要完善总体框架,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规划设计;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定成熟的建设方案;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入参与,并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切实解决生态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进,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迈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力。经过十年建设,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为下一步“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  相似文献   

10.
黄欣 《当代贵州》2014,(12):57-57
“一带一路”是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的热词之一。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两大倡议分别是2013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和2013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的,  相似文献   

11.
<正>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首倡举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来自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3个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130多个国家代表前来参会。“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郑重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长江经济带串联沿江11个省市,“一带一路”联通世界。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发展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15,(5):41-42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我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什么是“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     
<正>编者按: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我国首倡举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其间,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迄今已走过十个年头。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这些国家之中,就有印度尼西亚。“远在两千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就有了友好的联系。”在受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印尼人民深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走上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张仕荣  吴迪 《当代党员》2023,(18):31-32
<正>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正式提出。从愿景到行动,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理念落地,将愿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演进,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中国和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倡议从蓝图变成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最具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带来实惠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新湘评论》2020,(3):34-36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开放空间从沿海、沿边向沿江、内陆不断延伸,基本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新格局。作为国家战略构想的内陆核心经济腹地,湖南正在“一带一路”共建中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促进新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9.
“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信守和平”等文化理念的当代表达,对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之多、利益之复杂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和”文化所体现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进行调和。为推动“一带一路”继续走深走实,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和”文化凝聚力、感召力、传播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不仅决定我国沿线地区的发展,而且影响沿线国家的发展.根据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约有26个国家和地区、44亿总人口、21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分别约占全球的12%、63%和29%.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中间环节的我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必将为我省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科学的、充分的和合理的认识这些机遇,对于高质量决策我省的战略应对,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