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变法     
<正>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锤百炼成为文坛佳话,为后世传诵。欧阳修称其:"翰林风月三千首,吏  相似文献   

2.
说到王安石变法,人们总是认为那是一次失败的变法,因为变法横遭司马光等元老重臣竭力反对,各级官吏在执行新法时又阳奉阴违、随意曲解,百姓对变法也不甚理解、怨声载道,所以只能以失败告终。 但在我看来,那不仅不是一次失败的变法,而是一次成功的,甚至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实践。它的成功不仅表现在能让新法出笼,让宋神宗皇帝拍板通过,而且还付诸了实施。从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49岁的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实行变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1915年9月6日,就读于湖南一师的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说: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早年毛泽东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对他日后改造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不无影响。毛泽东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不周知社会"。"不周知社会"内涵很多,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吏不得人"的问题。因此,毛泽东赞成"治国就是治  相似文献   

4.
历史就像一枚腌制的青橄榄,留给后人的永远是无尽的咀嚼、回味和反思。拿“王安石变法”来说,这场改革运动虽然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遍翻史籍,重温这一段以失败而告终的历史,却仍能给我们以诸多新的思考。首先,改革必须以大多数人从中获益为其最高目的,也是其成功的最终标志。否则,盘剥以逞,取利于下,致使国富而民贫,那么改革只会因失去社会基础而偃旗息鼓,或必然走上改弦更张的道路。自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改事议订新法始,到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退居金陵止,王安石变法前前后后经过了七年光阴。在这七年期间,…  相似文献   

5.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0):107-110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l‘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6.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久旱不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一位看门小吏郑侠趁机进献《流民图》给神宗,冒死上奏:“都是王安石变法惹的祸,故天以异象示警。只要废除新法,我以我的人头担保:十日之内天必下雨!”郑侠的奏疏犹如晴天霹雳,看着图上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道的惨状,神宗为之长吁短叹,两位太后更是潸然泪下。第二天神宗便宣布暂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诏下3天后天降大雨,旱情缓解。  相似文献   

7.
周长春 《求实》2001,(11):60-63
本文概述了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形成过程 ,王安石变法运动的缘起 ,变法的主要内容 ,取得的社会成效 ,失败的根本原因 ,以及王安石变法给社会发展提供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志大而量小,听不得不同意见。当时,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中,除了司马光之外,苏轼算得上是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的,只不过觉得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相似文献   

9.
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农历正月,36岁的宋英宗病逝,20岁的皇太子赵顼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  相似文献   

10.
说“治媚”     
唐太宗的司祭郎左司太保为了逢迎谄媚皇上,在李世民狩猎时,预先弄一批獐豹鹿兔之类,专等皇上飞马而至时放出来,使李世民猎物累累,龙颜大悦。就在这时,唐太宗得知猎物是左司太保放出的,立即把他的金雕玉鞍当场折断,官降一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一种“媚下”风气:对部下的错误行为不敢严要求、严管理,一味追求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不仅给工作带来损失,也给部下的成长带来危害;奉行“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老好人”哲学,无论碰到什么难容之事,都能保持“好脾气”,坚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万人烦”不如当“和事老”的处世哲学。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渎职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王安石曾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历史上称为"熙宁新政"。但是,他的变法最终失败了。毛泽东曾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教训,认为他"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王安石的新政,包含了多项变革,他自己最为得意的创新、也是最为当时人所诟病的是"青苗法"。宋朝立国百年后,积贫积弱形势日峻。宋神宗赵顼继位后,面临内忧外患,思图富国强兵,有所作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2):51-51
有些干部,功夫不在事业上,精力不在发展上,心思也不在人民群众身上,相反,却整天盯着“上面”,“秀”给媒体,不仅敏于揣摩“风向”,勤于迎合“喜好”,且善于装点“门面”,喜欢把气力下在易出“亮点”、易被看到的地方。对于社会上监督、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起初惯用躲、捂甚至打压的方式来对待,及至激起众议、躲不得、捂不住、压不下了,才不得不去做那些早就该做、早该做好的事情。这些“怪”现象,说怪也不怪,反映出了某些干部的“媚”和“畏”。  相似文献   

14.
莫梅 《当代贵州》2007,(23):48-49
那些飞翔于山水间的声音和肢体灵动,有时就像一把把尖刀,粗野狂放地把高山劈开,又不够狠心地留出一道道峡谷,让水、让风、让空气在崇山峻岭间舒展流动。于是,那声音和肢体便又优柔妩媚起来。这一个野、一个媚啊,正是贵州的歌之魂、舞之气。  相似文献   

15.
汉高祖刘邦算不上高尚。然而,他为了成就帝业,懂得“拒绝”,还是很高明的,正如范增所说的那样,刘邦对占领地区的库府银两不过问,美女也不接触。刘邦的“拒绝”是值得借鉴的。 所谓“拒绝”,就是“拒绝”你不该做的事和不该得的物。这常识,连新生儿也“明白”,他吃足了奶,便吐出奶头,任你怎么“哄”也不“接受”。所以新生儿不会因贪吃而闹肠胃病,在这一点上,现在的一些大人却不如新生儿,他们贪得无厌,胃口无底。比如“公款吃喝”、“公款旅  相似文献   

16.
唐朝开元年间,广州文人范知璇屡试不第,做官无门,却名利之心不死。宰相宋璟因犯颜直谏被贬为广州都督后,忧国忧民、“敬业爱岗”不改初衷,为百姓大办好事、实事,政绩卓著,口碑甚佳。朝廷征调宋公再次入阁为相时,百姓哭留不住,自发集资要为宋公修建“遗爱碑”。范知璇抓住天赐良机,摇动生花妙笔,写了一篇《良宰论》献给宋公。此文闻一增十,见百益千,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令人不忍卒读。揣摸范某之心,一是梦想讨好宋公,捞取一官半职;二是梦想《良宰论》公诸于世,借宋公辉耀千秋之光,自己名垂青史;三是梦想宋公赏赐钱帛,从此免受粗茶淡饭之苦。一言以蔽之:斯人此举有精神贿  相似文献   

17.
唐朝开元年间,广州文人范知璇屡试不第,做官无门,却名利之心不死。宰相宋王景因犯颜直谏被贬为广州都督后,忧国忧民,“敬业爱岗”不改初衷,为百姓大办好事、实事,政绩卓著,口碑甚佳。朝廷征调宋公再次入阁为相时,百姓哭留不住,自发集资要为宋公修建“遗爱碑”。范知璇抓住天赐良机,摇动生花妙笔,写了一篇《良宰论》献给宋公。此文闻一增十,见百益千,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令人不忍卒读。揣摸范某之心,一是梦想讨好宋公,“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捞取一官半职。二是梦想《良宰论》公诸于世,借宋公光耀千秋之光,自己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8.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任何一个上进的职场人来说,得到提拔重用都是好事、喜事,但也正是在好事、喜事面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色与信仰。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大夫叫正考父,是多朝元老,对自己要求一向很严格。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楼,再命而,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悔。于是,于是,以糊余口。”  相似文献   

19.
正"肚量",本意"食量",引申为能宽容人的限度,亦谓"气量"。说一个人"有肚量",是说他有涵养,能容人忍事,胸襟宽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说的是佛的"肚量"。人世凡尘"有肚量"的至高境界应该是"宰相肚量"。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要像宰相之类大人物那样宽宏大量,所谓"大人大量"。说起王安石,永远避不开的是"王安石变法"。众所周知,王安石毕生为之奋斗的神圣事业便是推行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17日,一场激烈的竞标比选在成都落幕,来自境内外的52家培训机构为承揽四川省“两化”互动重点专题培训项目展开角逐,最终17家胜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