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产主体性的增长有利于女工在劳动过程采取更积极的行动与资方斡旋,从而有利于女工自身利益的增长,对女工生存境况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福州SF工厂为个案,从劳动过程理论出发,考察了生产空间下女工的主体性状态,并通过对劳动过程中和劳动过程之外两个层面上诸多因素的考察来解释女工生产主体性状态何以形成。研究发现,女工弱势的经济地位和弱势的社会地位互相强化,使其生产主体性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它的发挥受到来自生产车间、居住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多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建立在自然性、社会性基础上的一种最...  相似文献   

3.
"劳动人本政治观"是"广义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本文尝试在对这一核心概念的基本含义与要素进行简要申述的基础上,利用广义政治理论的分析方法--政治的利益分析法,对人性、人的利益需求与劳动实践的内在关联进行探究,以揭示人的政治主体性与政治的社会性,进而确证劳动人本政治观的科学性.同时指出,政治关系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之劳动人本性的逐渐实现过程.现今,坚持邓小平理论这一"走向社会政治"的科学理论,是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社会化、推动中国政治的"社会政治"发展取向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4.
蓝强 《岭南学刊》2020,(4):116-122
人通过劳动为中介把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是"人—自然"系统演化的社会环境。价值动力、实践动力和认识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自然"系统的演化动力系统,推动着"人—自然"系统的社会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生态关系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是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发展程度和劳动的发展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劳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被动劳动、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阶段;相应地,"人—自然"系统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的推动下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低级和谐,而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社会史视阈下对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进行考察后指出,将家族复兴简单归因于晚明女性意识萌发或主体性建构的“女性主义”观点值得反思,妇女、劳动、晚期帝制中国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复杂而有机的互动关系更应受到重视。“天香园绣”作为一种生产技术,因其隐含在“妇工”的传统面貌之下,使女性崛起获得了可能性和合法性;这一技术又在勾连女性空间与经济社会、精神与物质、宏大历史与生活日常、文与野、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并提示着妇女劳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文明更迭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新认识传统社会女性的生存境遇、技能工职、劳动价值,重新评估其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贡献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第13章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专门规定,体现了俄罗斯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进行倾斜性保护的立法思想。我国与俄罗斯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面临着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权利的保障,《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主要从工会、国家监督、劳动者权利的自我保护几方面规定了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我国应在劳动法法典化、加强工会权利保护作用和劳动监督制度等方面完善劳动立法,加强劳动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是潜在的凝聚状态的劳动,劳动是显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是主体性商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是主体性商品;劳动的价值即人的劳动的价值,就是人的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始性商品,劳动的价值是指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劳动,而活劳动的价值量则等于该劳动所创造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  相似文献   

8.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同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成和发生作用的。本文阐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及其相互关系,试着解答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一任何社会历史观都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0.
《云南人大》2006,(5):1-1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推动了由猿到人的进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人的基本社会属性。然而,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出强烈阶级对抗性的劳动却从实践上被放置于道德评价之外。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真正解释了劳动的共产主义道德内涵,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道德的心理取向和物质取向的统一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道德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诚实劳动、劳动致富、致富思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生存劳动"作为绝对的自然事实,没有被建构性,因而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而"生产劳动"因受到国家制度的政治规整,被赋予了合法性制度框架基础的功能和作用,具有意识形态性。"自由劳动"作为现实运动最终的结果和特定观念对抗现实世界,也被变成一种普遍价值,因而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在当代,无论是在奠定并夯实国家社会主义执政基础方面,还是在决定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方向方面、强化劳动者的阶级认同并社会认同和塑造强有思考力的劳动群体方面,继续强调"劳动"的意识形态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的,包括对"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自由时间"的揭示两重维度。透过这两方面,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确证。当下,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必须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以生成性逻辑取代既定逻辑、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约与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4.
冯海波 《前沿》2011,(9):8-11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主要从两个逻辑维度展开,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和剩余劳动。科学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定位资本家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界中,资本家既是不需要为剥削关系负责的剥削者,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资本家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也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科技进步,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的,包括对"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自由时间"的揭示两重维度。透过这两方面,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确证。当下,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必须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以生成性逻辑取代既定逻辑、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约与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6.
周献策 《传承》2010,(27):32-33
劳动一直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改变。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手段,对其概念深入剖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和日常生活视角来理解劳动的概念,探析劳动时代价值,对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自身主体性的危机,这种困境实质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生存方式、实践方式和文化的危机。对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危机进行反思与批判,目的在于寻求走出危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出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学说可以给我们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对于重构在网络社会中的人的主体性来说,必然也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王晓 《前沿》2005,(2):21-23
随着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劳动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而出现了科技、管理、服务劳动等新型劳动。科技、管理、服务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它们不仅创造价值, 而且比一般的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因此这些劳动在增加社会财富,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屯堡文化     
屯堡是指贵州特有的一种村落形式,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时至今日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  相似文献   

20.
需要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两大最基本的现象,也是人的最基本的两大生存状态。需要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和劳动实践发生了异化,满足需要的劳动实践与需要发生了对立,人处于全面异化的生存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异化的生存状态必然引发消灭这种异化的需要,即人的解放的需要,而人的解放的需要必然引发争取人类解放的实践活动——共产主义运动。通过共产主义运动,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需要与劳动实践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