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丽 《学理论》2012,(3):49-51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其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司法裁判的威信与公信力需要借助裁判的可接受性来树立,这种制度虽然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所冲突,但是在现阶段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是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裁判事实认定中,裁判者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会不可避免地掺入一些个人的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思维定势、个人情感、个性气质和欲望需求等.裁判者非理性因素在事实认定中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发挥支配和促进、诱导和激励、选择和评价、调节和控制等积极作用,也存在片面性、或然性和盲目性等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裁判者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司法判决理由公开制度和落实合议制、陪审制和回避制等措施来进行有效导控.  相似文献   

3.
法院裁判与民意发生冲突的成因主要包括:转型社会矛盾多发与司法腐败现象存在、公民权利意识增长与表达自由渠道的畅通、司法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分离等。法院裁判与民意冲突问题是由个案问题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解决问题的出路应当从遏制司法腐败、改革公民参与审判的制度、增加审判程序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完善民意沟通机制等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8,(11)
于欢案和天津老太摆射击摊被判非法持枪罪案的一审和二审过程中引发的民众热议极大地反映出中国当代公众参与司法的高热,同时也反映出兼顾情理与法理,协调两者在司法适用中的关系,进而真正获得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司法裁判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8)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与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阶层分化的敏感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扩大,广大民众对于现状的不满情绪日益升级,其诉求得不到呼应,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司法审判的民粹化倾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民意与司法之间的较量所产生的司法民粹化现象,找出其成因,并为其治理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也为我国法治中国、和谐中国的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份支持。  相似文献   

6.
对民意进行有效回应是现代社会中司法机关维持其判决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在当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同时存在着对民意回应范围过窄和回应方式不当两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在压力型回应模式下,司法机关一方面受现实条件制约缺乏对民意进行主动回应的愿望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受到外部干预而必须在某些情形下将民意作为判决依据。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从民意进入司法的制度化渠道建设和司法机关在审判活动中的运作方式及功能定位的改革上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回应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司法裁判执行难是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司法裁判执行难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法官权威的缺失,程序正义被忽视,既判力的弱化,执行权的失控。破解司法裁判执行难,需增强社会和公众的法律信仰,确立司法裁判活动的道德性,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确立司法裁判的终局性。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宪法实施采用广义的宪法实施内涵,有利于将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规范贯彻落实到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是宪法实施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因此,对宪法援引的实证研究能够获得宪法实施的直观印象。借助于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检索含有宪法援引内容的裁判文书,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形成关于宪法援引案件的系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运用宪法学原理对宪法援引进行解析,以主体为宪法援引的区分标准,将其分解为当事人宪法援引与法院宪法援引两种不同类型,便于深入考察司法实践中宪法援引的具体方式和实际效果,进一步印证宪法援引在推进宪法全面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阳 《学理论》2022,(11):94-9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法律论题学的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提供了理论支撑。法律论题学的论证思维、论证模式可以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有机统一于司法裁判之中,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促使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在融入路径上,要以问题思维为导向确定案件类型与争议焦点,并视12个价值观为具体的论题目录,通过价值提纯的方法拣选适合的价值依据,在满足价值定序的要求后,结合法教义学完成最终的裁判工作。  相似文献   

10.
陆士华 《民主》2009,(7):52-52
2009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发表社会蓝皮书.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是9.4%,而政府工作报告报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6%。老百姓就产生疑问了:是不是政府工作报告不说实话?这个问题反映给温总理,温总理当时说:“今后各部委都这样.只要网上出了个什么东西是需要解释的。你们不用请示我,你们赶紧上网去解释,别把问题拖成一个不得了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亢振洲 《民主》2009,(2):56-56
最近几年,随着透明政府的实施,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推出很多行政措施公开征求群众的意见,这无疑是公开行政、公平行政、透明行政、阳光行政,做开明政府的一个良好开端。比如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推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进行论证,并承担该事实不能证明时可能产生的不利诉讼后果。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有以下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法院的查证工作、举证充足的标准和举证的责任转移的时机把握,举证的时限及地域效力等。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取自白不仅能快速侦破案件,也是展示权力的手段,更是对犯罪嫌疑人的预支惩罚。任意性自白是与权利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连的,它排除了与刑讯逼供的联系。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赋予,获取自白的禁止性规定,对于保障自白的真实性,维护法律的正当程序具有重要意义。要遏制刑讯逼供,就不能理会那些苍白无力的辩解,要弱化自白的作用;公安司法机关人员应增强权利意识,遵循法定程序,注重收集除自白以外的其他证据,不把口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法院在遏制刑讯逼供中要发挥闸门作用,对刑讯逼取自白的公安司法机关人员判处刑罚,对刑讯得来的口供坚决排除,以保障被追诉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赵宇翔 《理论探索》2020,(6):120-128
是否善于通过法治手段解决争议性案件,是衡量司法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司法善治的实现,离不开法条背后实质意义的权衡取舍,决策型裁判由此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三段论式裁判,决策型裁判以前瞻性、后果主义、利益衡量以及事实中心主义为特点,以假定结果、预测后果、评估权衡、确定方案为逻辑进路,倡导判决社会后果的可欲性与可接受性。但是,决策型裁判在决策主体、过程和思维上都存在异化变质的可能性,进而构成对法治的冲击甚至破坏。对决策型裁判的规范化续造,可从思维、过程、验证三个维度进行,选择可以统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概念作为制度优化的支点,将决策嵌置于法律制度与法律技术的运作框架之中,从而在方法上保证决策型裁判结论生成的理性、可控与可验证,避免司法工具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民意越来越多地走上政府决策的前台.同时,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使民意激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尊重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既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普及,人类进入了网络社会时代.网络传播方式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不断拓展和扩大,并逐渐生发出一种新的民意类型--网络民意.  相似文献   

17.
反战民意     
1月18日、19日,世界各地相继爆发了反对 战争、呼唤和平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这是自 美国决意军事打击伊拉克以来,全世界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 在美国,大约10万名美国人18日在华盛顿和旧金山等地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布什政府加紧准备对伊拉克动武,要求通过联合国来解决伊拉克问题。一些示威者表示,虽然布什政府正在海湾地区加紧军事集结,但他们仍然希望来自美国绝大多数公众的压力能够迫使布什政府在最后关头放弃打击伊拉克的计划。  相似文献   

18.
网络民意表达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形式,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其生长空间虚拟、表达方式便捷、时效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广阔的言论空间,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二元互动;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也存在着网络民意参与社会治理的无序性、民意表达不平等性和"沉默螺旋"效应等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民意满意度;提高公民素质建设,跨越"数字鸿沟";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及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民意的有序参与,促使网络民意表达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网络民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民意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因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表达意见的真实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可以弥补传统民意的不足,在和谐社会中充分而全面地发挥其推进剂作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网络民意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性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因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表达意见的真实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