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中国犯罪学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学科自身定位不清,导致犯罪学研究长期徘徊在学术边缘。犯罪学是一门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虽然与许多学科都有关系,但它在社会科学体系中与社会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综合国内外犯罪学的学科发展现状,犯罪学应定位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只有解决了理论自足性问题,犯罪学才有可能成为独立的基础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犯罪学定义的长期争论不休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关键是从中梳理出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科学界定犯罪学的思路与方法。就学科定义的常规来看,综合犯罪学是不能成立的,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科学,关键是正确理解犯罪现象及其内在的层次与结构,区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从而揭示出犯罪学的学科任务。  相似文献   

3.
对于何谓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学界大体存在四种主要观点。科学界定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明确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犯罪学展开犯罪问题研究的基础理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从犯罪学是晚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来把握;从犯罪学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引介的学问的角度来把握即不仅注意其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的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也应注意到其在我国本土其基础理论的特殊性。从这样的维度确定其辐射范同,有利于在现实层面有重点、有方位性地展开有真正学术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犯罪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学科建设与犯罪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当前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重点介绍了犯罪地理学、犯罪经济学、犯罪生态学的新发展,以及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环境犯罪和计算机犯罪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5.
严景耀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是犯罪社会学学科领域本土实证研究的重要开拓者。由其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体现了民国时期犯罪学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被誉为近代中国犯罪学实证研究的圭臬之作,而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仅仅在于一种研究方法,更在于如何应用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十分严重,犯罪率急遽上升,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在此时开始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从而推动了犯罪学的研究。就整体而言,我国在犯罪现象分类研究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犯罪类别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学术研究的进程为背景,分析了《宏微之际:犯罪研究的视界》一书在犯罪研究方法论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论断和主张,同时结合我国犯罪研究的状况和我国当下社会的现实,阐述了其所主张的“变革”的方法论对我国犯罪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对我国本土犯罪学理论的建构所作出的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犯罪学和刑法学都是以犯罪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犯罪学关注的是犯罪人,刑法学关注的是犯罪人的行为。两者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或是"陌路人"?在中国社会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由于对犯罪的关注过多和过重地集中在通过刑法进行严惩和打压,但是我国社会目前阶段的犯罪依然处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生状态"。因此,如何认识犯罪的生存和产生的原因,如何实现对犯罪的全面预防和遏制,如何扭转重严惩轻预防的刑事政策,其更大社会责任的观念提升将历史地降临在犯罪学身上。犯罪学和刑法学如何实现相互联动和互补共进,将是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把握犯罪现象的基本规律,并相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抑制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当其发生时有效地阻却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的实现。为此,在犯罪学研究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犯罪现象基本规律的研究,其目的是全面客观地揭示犯罪产生、形成、运作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二是关于预防犯罪的实施研究,是对社会的反应功能,预防措施与手段的研究。前者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后者是研究的价值归宿。而能否使犯罪学研究具有现实功效和意义?则要看对犯罪基本规律的研究是否能为预防犯罪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根据和可行的预防方向。综观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赵琛所著《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1939年),是我国第一部少年犯罪研究专著。该书的产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犯罪学受到重视,法律院校开设犯罪学、少年犯罪学课程,国际社会对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及国民党政府内忧外患等历史背景密切有关。该书对于推动中国犯罪学、刑法学的发展,推动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所提出的"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思想"等,也都均具有较高的理论、实践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犯罪原因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犯罪问题的思索而相始终的。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直到现当代,西方犯罪学界关于犯罪原因问题产生了浩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犯罪问题的重要借鉴对象。本文将对西方犯罪学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与理论进行考察,对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预防犯罪的对策,也予以简要介绍,以期对构建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与犯罪预防策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犯罪原因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犯罪问题的思索而相始终的。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直到现当代,西方犯罪学界关于犯罪原因问题产生了浩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犯罪问题的重要借鉴对象。本文将对西方犯罪学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与理论进行考察,对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预防犯罪的对策,也予以简要介绍,以期对构建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与犯罪预防策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全面建构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体系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综合治理的题中之意。笔者就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从当下犯罪治理的需要出发,立基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定义展开的广义未成年人犯罪概念更契合我国社会的现实;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从犯罪学视角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能为犯罪治理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指引;三是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策略,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需要研究作为治理基础的统计指标、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合理运用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4.
对于犯罪规律的研究是犯罪学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具有相应的规律性。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因果律中存在着原因、条件与影响因素等不同的要素;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演进过程表现为互变律;某些类型的青少年犯罪与治理的关系表现为博弈律。明晰青少年犯罪规律,可以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犯罪和年龄的关系是传统犯罪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对此主题较少有跨多个时间点的纵向研究。本文通过对S市2003到2017的十五年纵向分析,发现犯罪/年龄关系曲线并不像以往研究认为的那样相对稳定。分布整体右移、青少年犯罪减少、犯罪停止延缓让S市的曲线形态从极度左偏分布向正态分布转变,证明青少年犯罪形势严峻可能是个伪命题,相关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主张与实证数据不一致。根据主体、特征和罪名的对照分析发现曲线在不同变量下有不同体现,犯罪/年龄关系研究能够发现一些犯罪中的核心群体,揭示某些犯罪规律,印证部分犯罪学研究结论,为选择有效的刑事防控手段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论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深刻认识我国转型期社会的特点,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滋生的号召落实到实证研究上来.在现实主要问题研究上,充分发挥犯罪学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亦逐步完善学科自身的构建,使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外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情况及其对我国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参考意义。全文分为:一、现代犯罪学的基本成果;二、国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三、国外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四、我们应向国外现代犯罪学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对卖淫这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被害人的犯罪的处理和研究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介绍了加拿大犯罪学界对青少年卖淫现象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加拿大犯罪学者对本国卖淫现象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说,加拿大犯罪学者对待卖淫现象的科学理性态度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都是我国学者在犯罪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事业虽然起步晚,但经过众多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如今已枝繁叶茂,一派青春气息.尤其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是涌动着的、甚至是烫得发热的经济潮面前,还有那么一些“固执”己见,不受金钱诱惑、不为名利所动的人,仍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在犯罪学的科园里.《中国犯罪学论纲》的作者,河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李晓明副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读罢《中国犯罪学论纲》一书,我感到她有这么几个特殊之点:一是理论体系完善.不仅有犯罪表现、犯罪原因和犯罪防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而且新增添了犯罪学方法论和犯罪学基础理论两编的内容.尤其是将这两部分内容列出独编,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这在我国犯罪学理论体系建设中最少见的.作者的这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是我国著名青少年犯罪学家、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先生的八十大寿。徐建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的开拓者、引领者和奠基人之一。三十多年来,徐建教授开创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等多项研究的先河,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得以全面展开且不断深入;是他促使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学术研究组织——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1年更名为“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成立,使我国拥有了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和研究队伍;是他推动了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的诞生,使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和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是他与实务部门合作创导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建立,使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从无到有并渐趋成熟;是他创设了我国第一个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门机构——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走向了世界;是他首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学的理论专著——《青少年犯罪学》,为我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他首创了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出版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刊物——《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本刊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鉴于徐建先生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我们在徐建先生八十大寿之际,特辟专辑,特邀数位较为了解徐建先生的专家、学者共同撰文贺寿。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在众多贺文中特选了三篇以特辑形式刊发。特辑贺寿,不仅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徐建先生,更重要是为了以此向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前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一起衷心祝愿徐建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