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曼·莱文在其专著《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把自己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个人观点做了一个集中概况,其观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既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流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必须接受重新黑格尔化三个论点上。尽管莱文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历史考察和论证,但其论点没有任何确证的文本支撑。  相似文献   

2.
近代社会以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思潮,提供了人类力求反观自身的一种镜像理论,其意义不在于它所映射社会的真实性,而在于它以真实的形式触摸社会现实问题时,催逼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思考。在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前提和人类社会理论起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进路中,完成了关于共产主义概念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解释。它的目的在于以此来克服已有镜像理论的空泛、模糊和碎片化倾向,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共产主义概念的指向。共产主义概念首先以规律性的指向证明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又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性指向中,通过弱化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社会因素,阐明了以情感伦理作为自由人联合体联结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共产主义概念指向性问题的理论辨析,不仅仅是关于马克思如何以科学性和实践性摆脱乌托邦的空泛、构建自己理论的历史铺叙,同时也是完整把握共产主义思想、进而理解共产主义运动价值和意义的现实所需。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的起源问题是恩格斯晚年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范式出发,在批判总结鲍威尔宗教起源论的基础上,恩格斯明确指出,基督教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晚期希腊哲学和犹太神学的整合,社会根源在于罗马的统治。恩格斯从思想和社会渊源上对基督教的起源问题做出全面深入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4.
若放弃传统上将《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当作一个逻辑自洽的统一文本的编排思路,而将它当作由多个异质性文稿组成的手稿集,大、小束手稿完全属于不同哲学观的差异就会呈现出来。大束手稿的哲学观并非历史唯物主义,很多关键命题都受到马克思的批评;小束手稿是依据马克思的观点,由恩格斯诉诸文字的文献,其哲学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表述。对其的异质化文本学研究有助于学界区分实证主义的历史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讨论、对恩格斯历史观的讨论,以及对马克思影响的讨论,有助于人们克服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论,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3)
近年来,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的研究日益增多,涌现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导言》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对《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的认识,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也在不断扩展。这些研究在文本解读、《导言》的历史地位、部分观点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导言》的进一步研究应与我国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相结合,与当代工人阶级相结合,指向现实的宗教问题,不断挖掘《导言》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工人阶级的现实处境及其斗争策略,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探讨的主题之一。只有深入到具体论题和文本中,甄别他们在特定情形和语境中的论述,才能把握他们思想的复杂性、渐进性和完整逻辑。本文仅以《神圣家族》中恩格斯的分析为例做出梳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革命突出地表现在其世界观的变革上。马克思世界观的内涵是:以历史作为解释世界的原则,世界是以现实的人的活动为基础的生活世界,世界是在现实的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其特点在于以人类解放为价值诉求,以改变世界为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8.
论理想构成     
(一)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理想的特性时,曾以恩格斯为例指出:“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一个非常崇高的目的:解放无产阶级。他有过‘理想’,但是他的理想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他的理想,也就是现实,但这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它将要发生并不是因为恩格斯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而是因为目前现实的特性就是如此,因为那可以叫做恩格斯的理想的明天的现实,是应该从目前的现实中,应该按照目前现实本身的内部规律发展而来的。”普列汉诺夫的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基本观点:(一)理想不是空想和妄想,而是人们在思想中确定的,符合客观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经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2)
以孤立、片面、静止为主要特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人们对其评价时却往往脱离历史条件,对其全盘否定。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考察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生、缺陷和根源,对其历史地位做了科学的评价。恩格斯的批判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更为我们提供了几点现实启示,一是要学习恩格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二是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三是要在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斗争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9)
《共产党宣言》是马恩合著的经典作品,其中的基本原理在当时乃至今天仍被实践证实着先见性与真理性。立足《共产党宣言》创作前恩格斯独著的文本,《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进行对比,以期突出恩格斯对其创作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量刑程序的本质缺乏梳理。当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本质不在于限制法官权力,而在于赋予权力以实现量刑个别化。在今日,它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则主要是信息社会的结果,更在于它是司法独立的前提。在中国语境下,由于司法不独立,量刑问题才成为一个真问题。而解决之道,量刑程序的诉讼化构造不仅仅要指向刑罚个别化、限制法官权力,更在于限制检察官权力乃至更为宏观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进而实现司法独立。舍此,我国的司法改革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被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三者存在着许多不同。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来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强有力的逻辑论证征服了千百万读者,其魅力不仅在于思想本身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在于研究角度的独特精到。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以往历史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坚实的立脚点———现实,这使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既摆脱了形而上学的玄思,又避开了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立足于现实,历史才能成为人们行动的“得失之镜”,为人们提供行动指南;只有立足于现实,历史研究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使历史不仅成为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成为创造未来的思想源泉。重视现实、关注现实、从现实出发,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解释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完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著作,对它既要作认识论研究,又要作解释学研究,解释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量"和"质",量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范围,质是指此范围内的文本是绝对具有还是相对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本人的全部著作不能绝对地、确定无疑地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本质--意义,这个意义是体现在文本中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它是马克思赋予的,而非读者赋予的,它是固定不变的,并可以被认识.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早在1874年就深刻地说过:“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恩选集》第2卷,第301页)100多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恩格斯这个论述的正确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学说变为现实,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尤其是在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而种种“空想论”仍然以不同形式干扰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这就更加需要人们去对它作深入的研究,以利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集中地反映了我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绩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6页),周仲秋同志在《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见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日本刊)一文中认为:“现实基础”就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表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行文逻辑看,恩格斯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叙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这一过程的。他首先历史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而且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的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在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在确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全球治理方案是以全球性问题为导向的,全球性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克服和解决公共性问题。中国全球治理方案内蕴着以共商共建、共享共有为本质内核的公共性实践意蕴,它追求全球的治理问题、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话语和治理目的的公共性。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公共性指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价值立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彰显出其内在的公共品格与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20.
郑亚灵 《学理论》2010,(19):181-182
传播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镜像与表征。房地产广告作为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文本,它表征着社会现实及以其为生存环境的社会人群。在通过媒介接触的世界中,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正在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目的在于为重塑我们共同的文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