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瞭望》2010,(Z1)
<正> 在"只做不说"、"少说多做"稳步推进多年之后,司法体制改革将继续从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出发全面启动春节将至,北京故宫之侧的中央政法委机关院内依然忙碌,来自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信息正在向中央政法委汇总。在"只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内在逻辑。因此,实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6,(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无疑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采取的方向。建设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是人民法院适应信息化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新期待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北辰区人民法院围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通过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实现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的公开透明,使三大平台  相似文献   

4.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紧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实施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维护十几亿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健康水平有了新要求、新期待。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对于保  相似文献   

5.
杨君 《理论探讨》2015,(1):170-173
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两大法系之一,其司法制度中的遵循先例原则、司法审查制度、法官遴选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具特色,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司法制度改革和法治国家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入研究、合理借鉴英美法系司法制度的有益经验,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和保障力,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法治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新 《理论视野》2008,(4):38-40
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关注民生,情系百姓,着眼于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必须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3)
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是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生动的、具体的诠释。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利益主体和评判主体。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遵循脱贫攻坚的内在规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助于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前提,只有真正抓住了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的根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一、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日渐更新,人民群众需求的结构、层次、内容、形式、主体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相似文献   

9.
《求知》2015,(8)
<正>2015年,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中共天津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高院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打响了天津一中院的司法品牌。今年1-6月,该院以科学的审判管理促进审判质效提升,新收案件8578件,审结7446件。在收案数量同比上升25.67%的情况下,结案同比上升32.11%,未结案同比下降14.18%,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到100%,审判质  相似文献   

10.
站在新时代,司法制度的中国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将向纵深发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在坚守理念共识与遵循司法规律的基础上,关注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问题,关注每个个体对司法的切身感受。应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通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司法制度科学化、体系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进行的生气勃勃的改革,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他们是改革的主体,并且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败。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必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群众对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的接受程度和适应程度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司法公正思想作为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三项基本原则,以保障民生、缓解基本矛盾为根本出发点,将司法公正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司法公正思想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司法公正在实践中依托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推进国家法制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环节。新时代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做到知行合一,以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实现公平正义为永恒追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和道德引领,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真正落实责任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15.
李崧 《理论视野》2014,(7):85-86
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工作、以群众工作创新统揽社会管理工作创新,构建与社会管理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新模式新机制,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构建“社会管理”型的群众工作新模式,为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群众基础构建“社会管理”型的群众工作新模式,必须明晰以下三个要点.(一)“社会管理”型的群众工作模式,是建立在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平等地位关系基础上的群众工作新模式.在这种群众工作模式中,执政党和人民群众都是群众工作主体,所不同的是,执政党是群众工作的领导主体和引导主体,人民群众是群众工作的实践主体和实现主体;群众工作的功能不再是实现政党的意志和政治权力的意志的“政治控制”,而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意志和力量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是群众工作的目的;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利益主体、执政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刘武俊 《求知》2013,(3):4-6
四、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进"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反馈     
《瞭望》2018,(12):4-4
《新征程是走出来的》:仰望星空。俯首前行。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本刊专访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支持最高法公正司法,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5,(6)
<正>胡献在3月19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司法改革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头戏,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首先,司法改革需要公开。司法是治理国家的公器,需要公众的深度参与。如果说不公开的司法不符合时代潮流,那么,不公开的司法改革一样得不到社会认可。其次,司法改革需要消秘。司法改革需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让群众在知晓中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在改革方案设计之初,有些同志担心,  相似文献   

19.
群众参与决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关银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  相似文献   

20.
周刚 《学理论》2012,(35):1-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毛泽东、邓小平作为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都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也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理应为人民群众所享。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各具时代内涵和特色,体现了对马克思群众观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