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永松 《理论导刊》2023,(12):103-108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选择。各自为政作为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理常态,存在协同乏力、治理内卷、资源浪费等弊端。提升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理效能,需要通过发动公众参与、聚焦治理方式、构建互惠机制、创造议事条件等做法,着力打造一种有效的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确保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共同体持续发挥作用,应突出长效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赵刚印 《理论探讨》2006,3(3):34-36
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公民参与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尴尬反差,出现了若干不合拍和不同步的脱节乃至背离现象,这不能不影响到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甚至使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的正当性遭受质疑。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积极的公民参与,必须将“实然”同“应然”结合起来,缩小理论同现实之间的距离,避免因两者相背离导致的公众受“欺骗”感以及消极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中存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下一步要重点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两方面的内容。公共决策机制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公众广泛参与公共决策,有助于培养其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塑造公共精神,提高决策质量,实现社会善治的目标。当前,公众参与公共决策面临着文化、制度、技术和体制等多方面的障碍,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应该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强化能力培养和技术支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决策体制。  相似文献   

5.
张瑞 《理论视野》2010,(9):34-37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政府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但公众参与也不可缺失。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公众参与仍处于知易行难阶段,仍处于缺失的状态,并对这一缺失现状提出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公众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极为重要,而目前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缺乏顶层设计,而且公众淡薄的生态意识、不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及不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事务。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参与机制,健全法制建设,以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增强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城市资源所有者、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演进过程的完善与必然。我国城市治理当中公众参与的缺失、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和制度空缺,导致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中决策的非科学性、低效率、高成本,有失公平、伤害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多有发生。城市管理者必须加快转变职能,建立严格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公众的环保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我国,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对环保的要求度很高但责任心不强,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要把对环保的技术研究和社会研究相结合,使群众环保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组织走向组织性,使群众环保活动从短期利益和个体利益的诉求走向对长期利益和人类利益的关注,使群众环保活动从对他者的要求转向对自我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莉  杨守广 《团结》2010,(5):42-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已不再仅是公众居住的物质之所.更是其情感依托的精神空间。城市功能的现代化转变表明.公众才是城市生活的真正主体.从政府主治到公众参与.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意味着一系列理念的更新和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刍论我国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安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明 《理论导刊》2007,(2):21-23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逐渐加大之势,加速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引起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税收原因主要在于税制结构不合理和个人所得税存在缺陷。因此,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遗产税及赠与税,完善支持第三次分配格局形成的税收政策,重新确定个人所得税模式和纳税单位,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在公平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主化和政府改革的深入发展,行政民主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和潮流。公众的行政参与对于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行政合法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注重克服公众参与的不利方面,追求有效的行政参与。实施有效、引导有序的公众参与对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推动公众参与的良性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21,(4):113-120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扩大和深化公众参与是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由"胜任""自主""归属"等三者构成;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要关注集体偏好、重视政治作用、推行网络治理、重新定位民主与效率的关系等。自我决定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之间能够形成耦合互动的对应逻辑,从而构建了公众参与"动机—动员—机会"的理论框架。依据该理论框架,市域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实践路径包括公众参与"需要"中的"胜任、自主和归属"分别激发出不同的参与动机、政府基于公共价值进行的"动员"以及扩大"动机激发""价值动员"二者交集的"有效机会"。  相似文献   

13.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14,(23):29-30
一、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然而,近年来,伴随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考验,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冲突频繁,社会稳定维护与社会治理成本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要根本转变政府统治的唯一权威,重视和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的作用,在共同实施公共管理中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善治。"善治"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 实施直接登记是简政放权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的重要举措,但上海在实施直接登记后出现了一个悖论:2014年度社会组织净增数反而少于改革前的2013年度,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的实际成效尚未体现. 上海自2014年4月1日起,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实施直接登记.原先预计,2014年度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数量将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6.
数据作为一种新变量正在嵌入政府治理过程,打破旧有权力关系平衡,为解决政府治理顽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新视角。在数据技术驱动下,政府数据治理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政府数据治理模式,是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体系的新范式,同时也是数字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趋势。探讨政府数据治理模式构建,可以为政府数据治理中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行动指南和价值评价体系。依据权力定位、结构安排、运行规则、外部环境,政府数据治理模式构建框架可分为:以政府数据资产和数据权为中心的核心层;基于政务逻辑优化基础上政府数据资源体系结构层;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的运行层;系统外环境与文化因素组成的外围层。  相似文献   

17.
刍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建会 《理论导刊》2003,(11):10-1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文化具有经济意义,而且使文化的社会价值得到极大的扩展和提升。观照加入WTO后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当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加快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打造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公众参与作为在现代传播媒介下所展开的公共对话、讨论的过程,是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从近年来网络公众参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公共对话、讨论缺乏“理想的沟通情境”,而这一切与社会资本缺失直接相关。要提高网络公众参与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必须全方位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挑战.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下,社会治理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因而,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组织则成为纠正"失灵"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主要有:承接政府的社会服务项目、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当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参与社会治理存在诸多困境,应加强制度建设,破除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壁垒;强化分类治理,创新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治理模式;实施增能赋权,提升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助力协同共治,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