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愁重构迫于时代需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诉求。制度设计是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突破口,为此,必须做到:对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在充分了解、尊重、认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对其进行保护、恢复或建设等,使乡村的核心价值重塑、文化记忆重拾、文明主体重现、良好生态重显。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困境及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重构迫于时代需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诉求。制度设计是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突破口,为此,必须做到:对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在充分了解、尊重、认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对其进行保护、恢复或建设等,使乡村的核心价值重塑、文化记忆重拾、文明主体重现、良好生态重显。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5)
宁夏正处在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培育出健康的政治生态,才能奋力开创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的新局面。本文从政治生态的含义、政治生态的作用、不良政治生态的表现及危害、培育健康政治生态的对策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得出培育健康政治生态的途径如下:以"一个融入"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动力问题;以"两个责任"强化担当意识,解决好主体问题;以"三不机制"构建制度体系,解决好措施问题;以"心中四有"树立正确取向,解决好党性问题;以"三严三实"认真履职尽责,解决好作风问题。  相似文献   

4.
制度缺乏生态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制度反腐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制度反腐向更深层次推进,而建构制度生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深化制度反腐机制的战略重点,建构制度生态逐渐成为新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亮点。在增强党的反腐倡廉制度内生态与外生态平衡以及减少制度反腐成本、扩大廉洁效益方面,制度生态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通过建构制度生态来推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注意处理好相关问题,即,生态场域:保持文化适应;生态分化:推进分权制衡;生态高效:促进制度集约化;人本生态:实现制度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纪律建设应贯彻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党的建设各方面,需要党的纪律建设来保证。应以党的纪律建设保障党的政治建设,着重解决好"两个维护"问题;以党的纪律建设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着重解决好坚定理想信念宗旨问题;以党的纪律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重解决好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以党的纪律建设促进党的作风建设,着重解决好密切党群关系问题;以党的纪律建设强化党的制度建设,着重解决好党内法规制度落地问题。  相似文献   

6.
要论摘登     
《求知》2019,(3)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7.
生态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颠倒的生态价值观,代表着对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否定与解构。这种思潮遮蔽生态恶化的事实,混淆生态问题的根源,颠倒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方与改善之法。实质上生态问题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生态虚无主义却刻意掩盖和弱化这一因素。我们需要把握当今生态事件的特质,透视生态问题的症因,对生态虚无主义造成的颠倒再颠倒,形成敬畏自然的生态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从制度层面探寻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体系构建的全方位与整体性、系统性与衔接性、层级性与协调性、创新性与传承性是当前制度建设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个人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实践是其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抑或“生态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这已经成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建构生态话语需要明确的一个现实问题。"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态为本"的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它的某些理论主张对于弥补"以人为本"的局限也有借鉴意义。以"生态为本"为内核的"人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是探讨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21,(8)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对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最终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生态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社会进步论具备理论认知和实践运行的双重品格,是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在其视阈下审视生态文明,要看到生态文明缘起于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诉求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在于解决生态问题,而且要诉诸文明的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审视生态文明的价值,不能回避"代价"和"补偿"问题,需分清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和应该克服的"代价",后者需要"补偿"。  相似文献   

12.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基于对现实相关案例的分析,生态补偿应以农业的生态价值为依据,同时应进行更适宜的制度创新来解决西部农业的生态问题,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着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生态问题的恶化,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生态良好的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势,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从追寻其根本原因入手。当代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其余原因都处于从属地位。从生态资本主义的两种表现——生态市场主义和生态凯恩斯主义来看,它们都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概念上的自相矛盾。生态资本主义的广泛传播,不仅在于从经济学上看,它有着自己的社会根源,而且从哲学上看,它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0)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当生态环境普遍成为问题的时候,基本生态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是政府的责任。构建基本生态服务体系符合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符合当前德州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不在于财力或技术,而在于制度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基本生态服务体系,是推进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连续性,通过回答"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谁"等问题,乡愁书写与认同问题重叠、交叉起来。事实上,现代汉语的乡愁书写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学实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汉(华)语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使得认同日益成为问题的今天,对汉语文学和文化中的乡愁认同方式和特征进行探讨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良性政治生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良性政治生态既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两者互相兼容、相互匹配,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共同推进政治生态的良性演进。在推进有中国特色先进公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转换政治心理角色,实现由传统政治文化转向现代公民文化。为此,必须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观念、法治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监督意识和政治宽容品质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为良性政治生态的有序演进营造健康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市场化发展最快的生态治理领域之一。它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的"庇古税",先后形成了基于市场机制的科斯型生态补偿和基于政府干预的庇古型生态补偿两种基本制度范式。在全球生态治理转型背景下,生态补偿呈现出市场与政府深度融合的趋势,融合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工具、构建分类融合和"市场增进"的制度框架、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补偿长期奉行"单一政府主导"模式,已显现出生态治理绩效和生态创新效率边际递减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生态环境成本的市场化、全产业链的综合补偿,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分类补偿,推进环保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是当代文明转型的需要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论要求,同时也是对当代西方学术界"环境转型"理论的中国式学术回应,更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审美关系的一种努力.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适应了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之需,这就是要协同其他学科共同探讨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重在以美学理论话语来回答和解决当代自然生态危机及人类面临的精神生态难题.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哈丁提出的"公地的悲剧"模型建立在完全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认为人具有行为绝对理性,人们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会导致公共资源面临悲剧的境地,基于此种假设,哈丁提出明确产权来解决"公地的悲剧"困境。事实上,将人视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片面的,人具有自利的一面,但还具有利他的一面,因此,可以将人视为"双重经济人"。对于具有双面性的"双重经济人",除了通过硬制度进行强化规范,还可以通过教化等软制度进行引导塑造,使得人在利己的同时,多一些利他行为。为此,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除了产权制度等硬制度的建设,还应包含道德文化等软制度的建设。惟有这两方面同步并举,才能化解"公地的悲剧"困境,真正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