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品格,士人之“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精神气质:个人生活的清俭、为人修养的清白、为官的清正、为政的清明。清俭、清白是古代士人对君子人格及道德操守的追求与坚守,它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内省与自律。清正、清明则是从政和处世的一种精神品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士人的“清”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成就并丰富了中国廉政文化的品格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让我们拥有了诸多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公务员精神的重要渊源。如“贵和”、“知耻”、“信”、“义”、“内省”、“慎独”、“先天下忧”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国公务员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把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理论,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浸润于中国文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传统思想文化在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古典文学和道家文化形成了毛泽东飘逸洒脱的浪漫主义特质和诗人情怀;墨家思想造就了毛泽东的侠义品性和力行精神;兵家思想则缔造了毛泽东在一系列战争中无往不胜的传奇神话;而儒家的中和思想、刚健精神、知行观念、乐感文化、民本思想和辩证思维则无疑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把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理论,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浸润于中国文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传统思想文化在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古典文学和道家文化形成了毛泽东飘逸洒脱的浪漫主义特质和诗人情怀;墨家思想造就了毛泽东的侠义品性和力行精神;兵家思想则缔造了毛泽东在一系列战争中无往不胜的传奇神话:而儒家的中和思想、刚健精神、知行现念、乐感文化、民本思想和辩证思维则无疑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 ,而且也带来了中国精神文化层面的历史性转型。可以说 ,邓小平在中国文明史上扮演了一种解构旧文化、塑造新文化精神的伟大角色。这种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主要包括 :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恣意飞扬的青春——论大学校园题材的网络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以大学校园为题材的小说在网上一路走强.这类小说多写校园恋情,张扬着青春文化的乐感因素,记载着一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追求.从总体上讲,这些小说大多是业余作者创作的,受流行文化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十分明显,内容上有一定的争议性,基本属于校园亚文化的层面,其价值在于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鲜的叙事经验,这是任何批评指责所无法抹掉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而且带来了中国精神文化层面的历史性转型.可以说,邓小平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扮演了一种解构旧文化、塑造新文化精神的伟大角色.这种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主要包括: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邵阳  赖勋芬 《湘潮》2013,(1):143
本文从"爱国"、"内省"、"修德"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引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直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理想与社会模式.发掘、整理经过两千多年文化熏陶的儒家和谐理念的基本精神,基本思想,无疑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的通俗表达。从形而上层面看,中国梦是一种文化理念,是主体追求真善美的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定向。中国梦作为一种共同理想信念或信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意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定力、一种精神定向、一种精神支柱、一种精神动力及一种精神纽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精神价值系统,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之本,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随着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等现代文明走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乡村文化价值建立和追求也逐渐有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与表达。构建乡村文化理念,既是对农村精神文化扶贫的实践,也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备条件,同时坚持文化扶贫也是实现  相似文献   

12.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总有一种情愫让我们心驰神往。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二字”好干部标准,书写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党员领导干部应从廖俊波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快乐的秘诀,发扬“二次创业”精神,带字当头、严字当先、实字托底,开启工作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的内涵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其内涵也千差万别。《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并指出:“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而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往往从经济发展、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5.
姬立玲 《求实》2006,(Z2):11-12
(一) 从炎黄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奋斗精神.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论渊源于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十分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积极进取意识,这种意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总纲.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作用 ,学术界已有公论。然而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有没有对市场经济推动的价值 ,是否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需求 ,是否根本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 ,学术界众说不一。笔者试图就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地位 ,做一些初步的论述。一、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具有巨大活力和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反映了中华民族理论水平 ,具有民族特点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在其演进与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吸收与融合 ,丰富和发展着自身的文化形态 ,另一方面也逐渐形成了本民族本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了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即当代"中华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包含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外在的文化形态,它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决定的。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需要不断激活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抑制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把当代"中华文化"模式熔铸为世界上的一种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长征》2000,(5)
张立文在2000年2月22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忧患精神。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第二,乐道精神。即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道”可以是一种理论、学说,也可以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它们都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和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提升、情操获得了超拔。第三。和合精神。和合精神是儒学的价值理想,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  相似文献   

19.
孙书敏 《实践》2010,(10):50-51
<正>草原文化是以草原为区域,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蒙古族精神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文化形式。草原文化产生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态中。历史随着时间流逝,文化形态也生生不息地沉淀和更新,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会出现文化形态的定格。流动的草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物质文化作为历史遗留了下来,而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流动的文化则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作为特定的历史流传物,文学作品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记忆,它以完全的经验体验的方式,记忆下了草原文化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中的产生和发展。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草原文学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记忆下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文化。因  相似文献   

20.
栾爽 《探索》2002,(1):69-72
法治作为人类法律秩序,有赖于文化的支持。西方文化所蕴涵的超验性独立品格、理性主义、追求正义等精神为其法治的成长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欠缺法治成长的精神根基,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移植,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同时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以创建一种现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为当代中国法治奠定竖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