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治理的政治属性和特征,决定了我们需要重视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建构。社会治理的积极进取,体现了政治的能动性、政治的道德自主自觉,这是政治伦理的彰显。在协调、规范、分配方面,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建构需要合理性基础。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话语权,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沟通,显示出社会治理的本真。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的民主合作治理,就是将城市社区的"公-私"和"私-私"这两条治理关系结合起来,以居民委员会为中枢机制,将基层政权机关的管理、社区居民的自治和社区利益团体参与治理整合起来,而形成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城市社区的民主合作治理模型,重视社区主体之间双重三层多向度的合作博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多方面的理论依据.这种民主合作的治理方式,经过学者的归纳和总结,已经获得了各级政权机关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3.
实现治理的过程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是社会公共权力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政府与公民关系再调整的过程。而社区治理则是让社区成为公民自治的空间。目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自治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强行政与弱社区的错位,社区选举制度的不完善,公民参与不足,社区治理制度缺乏,以及公民自治组织发展不充分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城市基层党建  相似文献   

5.
6.
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针对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暴露出的结构性问题和系统性风险,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结构要素,重构治理逻辑,在充分考量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技术、治理效果等角度探究推进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不断涌现。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建设问题逐渐得到学界与政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伦理建设的角度,分析城市社区伦理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城市社区伦理建设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改革》2007,(4):63-65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体制"的解体、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的治理结构、新的治理环境,政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使当前正在进行的社区建设顺利发展下去,才能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优势?本文借鉴治理-善治理论,并在该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下对政府的应然角色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微治理"路径研究,既是对"微治理"场域下新媒体功能的多维审视,也是以新的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的渠道探寻。基于新媒体与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契合维度,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社区"微治理"实践路径,包括以新媒体拓展城市社区"微需求"表达渠道、以新媒体形塑城市社区"微参与"协商空间、以新媒体优化城市社区"微项目"运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民主的呼声不断增加,人们对社群自治的要求也更加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以社区治理的案例为例。浅析社群自治的不同方式,并认为不同的社群禀赋决定了不同社区成员间采取不同的行为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转型产生的倒逼机制和来自于党内的自我革新理念,要求基层党组织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对自身工作定位和内容方式等作出适应性调整,以实现新时期的政党价值与目标追求。本文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拓展与完善为视角,深入分析社会治理转型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机理,着重从制度建设、领导模式、组织结构和行为属性等方面探讨提出了促使两者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平 《理论导刊》2019,(2):47-5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基于多元治理的理论支撑、传统社区治理的博弈困境以及部分参与主体的冷漠态度。从社会组织的视角审视社区治理实践,治理主体力量差异明显、治理体制僵化、共同体意识淡漠等导致社区治理绩效低下;而基于利益激励、制度保障及价值引导的项目制、协同制和联动制都存在部分困境。"吸纳型治理"作为一种纳入利益因素、价值关切及制度考量的综合治理模式,应该是推动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的公民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它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某些缺陷的批判基础之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超越。本文比较系统地辨析和概括了公民治理的基本观点,公民治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对其实践价值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然而,在既有的政府垄断性供给体系下,社区普遍存在公共物品供给短缺.改革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建立新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满足社区不断增长的需求,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在众多的创新实践中,"社区治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本文遵循社区治理的理念,尝试将其深化并落实到体制层面,提出"四轮驱动、一辕协调"的社区治理结构与运作模式,并建议首先在"危改回迁社区"中试点.  相似文献   

15.
本地户籍人口5.9万、外来人口25.3万,数倍于本地人的外来人口,分布在1.2万家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里.这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面临的情况. 人员流动大、底数难摸清、追踪难度高,不仅给日常管理服务带来难度,在面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增加了识别与防控难度.2020年初,疫情刚暴发,乔司街道网格员们在"数据...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9,(11)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作为具体化的社会,是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在当前社区治理具体实践中,社区治理精准化成为一种趋势,既是精准回应当前居民多元化需求体现以人为本,也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本文基于精准化治理概念在城市社区应用的概念剖析,梳理了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认为应当以需求导向为前提、多元合作为抓手、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组织联动为载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引擎实现城市社区精准化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7,(4):46-5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岸几乎同时开启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但是却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参与是达成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组织参与为视角,系统比较两岸城市社区治理的特征、条件与逻辑,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地区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行时,中国台湾地区处于后工业化、城市化成熟时期,二者分别因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治理任务,因而前者较易采取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后者则要呼应多元社会的诉求,更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因为目标选择不同,加之受不同政治社会体制的规定,中国大陆的社区治理更多展现出"管理主义"的技术逻辑,中国台湾地区则展现出"社区主义"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有城市基层管理架构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正面临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因势利导,转变政府职能,逐步退出那些不应由政府管理、政府事实上也管理不好的领域,自觉地成为不同利益集团博弈过程中的规则维护者和冲突协调者。一、现状:疲于奔命与怨声载道我国城市基层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弊端甚多。其管理模式的混乱,见下图:现有城市基层社区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出现在上下两个圈的结合部位,包括以下几点:(1)机构重叠。在政府与基层结合部位,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业主委员、物业管…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建设,往往局限于个体道德建设,事实上,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主体不只是个体,还有政府和团体,而且个体的道德状况总是受制于所属的特定团体,团体的道德状况又受制于政府所创设的制度和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建设上重视了个体道德建设,却忽视了团体和政府的道德建设,致使道德建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政府道德建设、团体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建设的三维伦理路径上予以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治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因此,提出人民政协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建议:广泛开展基层协商,将人民政协协商延伸到基层;提升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引导群众树立协商意识,有序参与协商;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协商参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