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和风险相伴相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和日益复杂,对城市风险治理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有效应对城市风险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城市韧性治理作为风险情境下城市应急管理的创新模式,日益受到研究者和实践部门的关注。从系统角度来看,城市韧性治理是由内容、网络、认知和功能等四个维度构成的整体。当前,城市韧性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针对城市风险韧性治理的现实梗阻,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思维更新、治理功能优化等方面着力采取措施,以建设更有韧性的城市风险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韧性城市:风险治理及指标建构——兼论国际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日益成为复杂的巨型系统,同时也越来越脆弱,韧性理论为之提供了新的思路.韧性概念有"能力恢复说"、"扰动说"、"系统说"和"提升能力说"四种典型定义,这一概念不关注城市系统是否恢复灾前状态,它强调的是"重组"能力,包括吸收外界扰动、学习和再组织、快速恢复正常和软硬件应对能力.确定韧性城市指标需要遵循符合韧性意涵、能比较、代表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这一评估指标包含气候灾害韧性、经济韧性、社区韧性、组织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等层面,国际韧性城市实践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二者混合推进类型.尽管韧性评估指标存在获取实证数据困难、稳定不变假设和无形韧性难以量化等局限,但毋庸置疑,它为推动城市风险治理提供了新政策和重要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城市安全状况能够部分反映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情况。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构建城市总体安全韧性理论体系框架提供了基本遵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安全韧性分别是城市总体安全韧性的物质基础、根本保证、精神寄托、重要支点和环境保障,全面增强城市总体安全韧性有助于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和安全水平,应从总体安全韧性的五大领域推进治理提升: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财政金融稳定性;构建有助于城市总体韧性发展的制度体系、城市规划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树立高度的城市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方位营造安全氛围;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的城市社会,建立多元主体合作协商机制;提升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力等。  相似文献   

4.
李宁 《理论导刊》2023,(9):24-30
面对日益激增的突发公共风险,构建农村韧性治理共同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支撑。然而,组织体系的紊乱化、利益结构的碎片化与价值取向的抵牾化抑制了农村突发公共风险的有效治理,迫切需要通过党组织建设引领构建农村韧性治理共同体。实践中,党组织能够以高度组织覆盖、统筹协调能力与价值引领能力增强农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组织韧性、利益韧性与价值韧性,强化应急状态下的农村韧性治理能力。为此,党组织应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领导多元主体参与农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塑造坚实的组织根基。同时,党组织亦需要构筑标准化的韧性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区韧性文化建设、创新农村韧性治理工具等,确保农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成效。  相似文献   

5.
当韧性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新引擎”,如何“发动”成为关键。治理“空转”以及制度“悬置”的困境往往导致韧性“入场”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区块链与韧性治理在结构本质、运行逻辑以及制度功能上具有较高的逻辑共通性,有望作为技术载体拓展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的理论范式。依据“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进路,区块链驱动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表现为:区块链融合科层制生成结构韧性,构建“可见—激活—开放”的全过程公共资源治理模式,实现过程韧性,并将区块链内置稳定的“契约关系”作为信任服务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公共安全跨界长效合作,促进以共知共享共生为核心的城市共同体强化功能韧性。在解构区块链技术特质与韧性治理制度逻辑互动相长的基础上,也需关注其内在限度,包括技术与组织的整合困境、技术应用与治理场景脱节以及制度加码下的功能失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面对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发展环境,寻找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之道已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在探索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治理的过程发现了“韧性治理”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求索韧性治理这一术语的历史脉络及演进逻辑也就成为理论之应和现实之需。韧性治理源于“韧性”的科学话语,韧性一词具有多种学科背景,对于复杂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为风险社会下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和思路,并开辟韧性治理作为风险社会治理的话语分析,而韧性治理也极大整合了“治理丛林”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观点,形成实践中应对风险事件的分析范式。当然,韧性治理仍离不开有效性的拷问,由此需要展开与实践的对话,并在实践的场域中建构生产新的价值和理念,寻找本土化的进路,最终施展其理论使命和实践抱负。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22,(2):121-131
我国的城镇化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和资源快速积聚到少数特大超大城市的格局与趋势,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考验,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应急治理现代化建设。城市治理韧性有赖于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及在此基础上公共设施、服务与资源的科学而公平的配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必须以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为抓手,推动公共设施、服务与资源在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安全韧性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和治理,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进韧性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因城施策提升城市韧性治理能力,从而强化国家和社会治理韧性。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22,(3):5-12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治理韧性作为社会风险治理的新视角愈加成为学界及政府界高度关注的话题,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公共政策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治理韧性的理论溯源、概念辨析与场域锁定等的准确甄别,因此产生了治理韧性本质内涵解读差异化、形式外延界定多样化的认知分歧。本研究尝试将治理韧性置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特定场域中,揭示了“调适有度”是社会治理韧性的本质,权力限度、结构密度、价值温度与目标精度是识别社会治理韧性的维度坐标。提升社会治理韧性,必须从授权赋能、社会凝聚、共同富裕、敏捷治理等方面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调适,从而增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韧性城市的理念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处于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中。在梳理安全学科中韧性和韧性城市的代表性理论观点、指标体系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分析模型,并在参考已有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以便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和各地数字治理实践的增加为数字治理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尤其是面对高度不确定和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部分数字治理平台出现失灵的现象,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治理平台的作用成为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根据TOE框架并结合韧性理论,以S市A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与探索为例,对当前数字治理平台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失灵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制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如技术能力、主体参与、社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数字治理平台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表现出韧性的缺失和不足,进而以此为“抓手”构建出数字治理平台在治理实践和应急管理中“技术应用-韧性赋能”的框架。最后,本文结合当前数字治理平台建设中的实践探索,提出以数据输入整合、组织动态重塑、多元主体补位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和方案以赋能韧性治理,为完善和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治理平台建设提供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准公共物品民营化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准公共物品民营化模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引至我国行政改革之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应成效。但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制度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民营化中资本的逐利性与准公共物品公共性及公益性的内在矛盾,导致我国在准公共物品民营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这些风险具体表现为准公共物品民营化中的新垄断、政府与企业的合谋、公共安全、公民与顾客的角色冲突等。这些风险的存在阻碍了我国准公共物品民营化改革的有序推进,扭曲了准公共物品民营化改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与普通城市相比,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高,灾害事故成因复杂,源头防控工作难,基层保障能力薄弱。一旦出现重大突发危机,城市社区作为危机应对的“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而且,社区作为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单元,处在突发危机应对和防灾救灾的前沿阵地,是筑牢基础,抵御各类危机危害的“最先一公里”。本研究对韧性治理框架下的社区韧性特征分析,从社区治理体系的适应性提升,治理功能的重构以及应急管理模式的转换等三个方面,描述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构建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结构韧性、功能韧性和行动韧性等能力,并提出韧性治理的主要策略,包括加强主体协同,强化社会动员;促进资源整合,建立韧性网络,增强基层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调适、自我恢复的能力。通过完善韧性治理体系,提升社区韧性能力,将危机减缓做到前端,落在基层,防范各类重大安全风险,实现超大城市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治理。  相似文献   

13.
由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发的政府治理方式的重要变革之一,是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将越来越依靠合同推进.合同制治理为城市治理带来了机遇:即合同制治理可以提升城市政府管理效率,合同制治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和潜在社会收益.在合同制治理框架下我国城市治理也面临着挑战:即在合作方式选择阶段的效率与公共性的考量,在合同设计、谈判阶段的委托-代理与信息不完全,在合同执行、监管阶段的政治风险与法律责任等问题.因此,加强城市政府合同制治理能力建设重在:确保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设立独立的合同执行与监管机构,提高政府合同管理能力;完善相应法律制度,维护合作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14.
城市基层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直接的场所,它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环节,也关系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轨的关键时期,社会流动性增大,社会异质性增强,社会事务增多,社会风险高发,城市基层也成了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堆积的主要场所。显然,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些特殊要求。本文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城市社区作为切入点,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对政府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作一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公共物品承担着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关乎社会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当前,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失效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人们总是既期望通过公共物品供给来保证城市地域内企业与居民基本需要,又希望其供给能够建立在取得较高效率的基础上,做到既兼顾公平又提高效率。文章从对效率与公平的一般与特殊的解构入手,剖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失效的表现,提出了城市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选择路径: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私混合生长;提高供给回应性,鼓励选择性消费;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后疫情时代如何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是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命题。"韧性治理"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韧性社区治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以生态学、环境学为视角的恢复功能研究,从单一生态视角扩散到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维视角的研究,"风险"与"韧性"并置的风险应对能力创新研究等三个阶段。韧性社区治理创新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中传统社区未得到根本转型,韧性品质短板明显""共建共治的协调机制仍需完善,协同发展的合作韧性尚未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尚未健全,基础配置韧性不足""大部分居民参与意识不足,社区主体韧性难以提升""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韧性社区治理体系尚未形成""数字化转型中韧性治理工具尚未达成共识"等问题。探索新发展理念下韧性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主要在于:加强党统领社区治理的"制度韧性";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韧性智慧";强化平安社区的"韧性之基";打造数字化转型的"韧性工具"。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空间是集社会属性、公共属性和物质属性于一体的空间形态,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具有日益重要且多元的功能,其良好品质对于树立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意义重大,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亦特别重要。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实践较为成熟,可为我国创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路径提供经验借鉴。基于三国的经验教训,本文认为应树立民本和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理念;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机制;打造生态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环境等,以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现代化之目标。  相似文献   

18.
陈炳辉  王菁 《行政论坛》2010,17(3):8-13
现有的治理理论和网络治理模式虽然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但是它们没有为我国行政主导型的社区模式发展成合作网络治理提供具体的实施途径。新公共管理中“政府再造”的原则、战略与工具则为“社区再造”提供了进一步改革的原则与指南,即获得授权的社区、居民驱使的社区、协作型社区、企业型社区与竞争型社区。这五项原则不仅得到了公共物品、集体行动、公民参与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支持,而且在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具有经验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复合型城市危机,复合空间视角可为超大城市韧性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以风险发生的可能场所为标准,复合空间可划分为物理、虚拟、经济、社会与规范空间.基于系统理论,通过分析国内七个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现状与困境,借鉴域外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经验可知:只有明确复合空间系统结构、充分剖析各子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能实现空间潜力的最优配置与整体效益最大化.研究发现,不同空间组成的"三生空间"可以基本涵盖超大城市韧性需求,未来须保障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推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形成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的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20.
CAS理论对于城市社区“微治理”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具有方法论意义。城市社区“微治理”系统在适应基层社会需求,破解基层治理困境中刻画出聚集性、非线性、要素流和多样性的典型特征。基于CAS理论,分析城市社区“微治理”系统中标识、内部模型、积木等机制的构成与运行机理,并尝试从创造公共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和持续赋权增能三个方向进一步审视系统发展路径,以期为提高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