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历经数千年传承不衰,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中,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信仰和支撑。在新时期,大力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对于提升公民个体和社会的道德水准、培育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促进民族认同和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刊推出“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特别策划,以期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道德智慧,在东方乃至全世界都日益受到重视。在  相似文献   

3.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它们出现于商周乃至更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其思想内涵和重要价值有许多论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第一次将仁义礼智信连为一体,并称之为“五常之道”。  相似文献   

4.
泱泱华夏,美德之光映照五千载。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并形成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5.
“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如果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去诠释它,就会发现“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个人修身立世之道,也是企业管理之道。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社会主义企业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从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管理经验和智慧,以丰富管理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以“仁”治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 “仁”,古代儒家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之意。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以发展经济实力为主要手段的国际竞争形势中,不发展就无立足之地,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面临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和五千年的智慧,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认真加以总结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2006年9月,我国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国家颁布实施《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这一重要时期,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一书,为我们贯彻落实这一纲要提供了一个思路并作出良好…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特有的民族精神,超越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与狭隘的民族性。而传统价值观中的忠孝、仁义、诚信、和平等内容完全可以实现理性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有机内容及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导,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一方面指理论的相通性、共性,另一方面指可融合性。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契合性研究,应注意平等地位的确立、解释的元理论背景的保留两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二者在人本质的社会性与仁义礼智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知行观、公有制与大同思想、按需分配与禁欲主义四个方面具有契合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主导价值观即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西汉时期,传统主导价值观得以基本建构。分析来看,其建构是综合推进的结果,主要是通过入法建制形成制度保障、加强教育教化得以广泛普及、进行社会有效传播获得普遍认同、推进家庭实践达到个体养成等一系列举措,使其得以在全社会广泛确立。研究传统主导价值观的基本建构,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挖掘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的闪光观念,诸如:重视人格教育、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与塑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明确、一贯的人格教育理念,以内圣外王为最高人格境界的由士、君子到圣人的人格层次性教育,以及他教与自教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等。这些积极闪光的人格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标准。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知荣辱、明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很早就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理念。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还提出“民无信不立”,以致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他认为无信、失信之人必将为他人、为社会所抛弃。孟子说:“…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在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中,蕴含着许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具有恒久意义的人文价值。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延续至今,其中系列社会道德规范,如个人修养方面的三省九思,恪守谦恭;人际关系方面的待人以礼,互敬互爱;人生进取方面的自强不息;报效国家方面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闪光部分,是今天应  相似文献   

13.
主讲人简介:载木才,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副所长,“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柔性人才。曾任中央党校教授、博导。目前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未来》、《兴国之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讲》等,提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目标,自由民主幸福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图景”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吕妍 《学理论》2013,(15):189-190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价值取向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以儒家"仁义为上"价值取向、墨家"功利为上"价值取向、法家"君权为上"价值取向、道家"贵夫无为"价值取向等为主要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文化互相激荡吸收,体现出了价值取向的交融与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其中很多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占元 《学理论》2012,(30):55-57
中国各个民族在共同开发祖国广袤疆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历史过滤和积淀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公德文化、婚姻家庭道德文化、职业道德文化等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许多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积极发掘各民族传统道德新的时代价值,努力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的整体框架中去,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礼"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其诉求涉及复杂的社会目标和多重文化因素。道德意识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影响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因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源头:有在日常生活层面仍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有起自西方现代性的外来文化;也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内生性的价值诉求。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共时性并存且处于矛盾冲突与渗透交融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道德意识间的差异和矛盾在全球化的场景中以一种更加突出的方式存在。现代性价值诉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仍将是全球化中普遍道德意识的基础。作为文化价值观念的道德意识内在地具有"一"与"多"的二重性矛盾,在全球化时代,以更加醒目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群体、尚和谐、求发展的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传统,这与儒家礼学以秩为本、和为贵、时为大的特质是忠忠相关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礼学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多一份理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是在以血缘、家族、仁义为本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重伦理轻法治、重整体轻个体、重传统轻创新的特征,尤其在价值判断上,以情感为机制,以好恶为标准,排斥理性的文化倾向十分鲜明。因此,情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判断的主导地位,理性往往是次要的或从属的。这种情感文化以“发乎情,止乎礼”为原则,以“感动”、“感人”为目的,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方法,有浓厚的情感思维、形象思维的色彩。相反,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完全崇尚理性思维,在他们那里,…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指出武术"礼"文化带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痕迹,它体现出了儒家尊敬师长的文化思想,体现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等理念,包含了规范习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容。武术"礼"文化在国民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强民族自信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以及促进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