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浪潮的强大冲击力,使全球性因素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化视野中的危机,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威胁的特点。公共危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各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各国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仍有待完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尽力防范、加强合作、极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公共危机并使其最小化,强化危机意识,重塑有效的全球化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理论倡导的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内容,有利于奠定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网络基础;推动民间组织建立社会信任;整合社会资源,规范多元主体参与,因而能够提升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水平,从而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模式。但目前这一模式存在参与机制不足、公信力危机和制度认同障碍等诸多问题。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从促进公民参与,引导社会网络良好发展;提高民间组织活动透明度,重拾社会信任;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本等三方面探索推动和完善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危机治理能力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新时期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增多,对党的危机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突发性事件来临的时候,我们党总是能够集中全党的智慧化解危机,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在新时期,党的危机治理能力的提升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生存方式的形成,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成,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要相应地丰富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人类大我”为原则,以全球为基点,体现国际间互助合作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人们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对社会危机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关于社会危机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无疑是社会危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察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危机概念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高度,从社会客体,即人类社会结构体系的视角对社会危机概念及其特征进行界定。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社会危机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全球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监管框架。随着SA8000、ISO14000和ISO16000等一系列企业管理标准的推出和实践,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企业逐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增强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民社会兴起与有效治理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留建 《新视野》2007,(4):74-76
改革开放后,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推动政务公开、改善社会管理、促进公益事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实现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效治理,使之成为现代中国理想的政治模式,必须坚持妥协性、合作性、协商性三大原则来建设民主政治,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钱秋月 《求实》2016,(2):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它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着新的推进。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待文化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正确回应态度,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视域中,德育内容和方法不仅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向,更呈现出共同性和共通性的要求,因此需要确立寻找合理的德育内容和方式的基本原则。在确立德育中贯穿主体性、规律性、普遍性的原则,会使德育内容的设立和德育体系的建构更加有序和合理。  相似文献   

10.
杨冬梅 《世纪桥》2014,(4):83-8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会治理领域,并承接了大量社会治理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社会组织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成为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规范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监督和制约等几个方面提出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是我国在日益跨域化、复合化的现代公共危机治理上的模式选择,旨在通过多元主体的协作共治来化解、消弭公共危机。实践中,我国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可以尝试从提升社会信任、加强规范体系建设、发展公民社会三方面着手培育我国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提升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13.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党和红军陷入空前的危机。通过危机前的理论和物质准备,对危机的科学认识,建立正确的领导集团及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共中央和主力红军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实现了由危转安。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到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危机"治理"是一种根本的跨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来理解公共危机治理问题,至少包含治理结构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整体性、治理工具的科学性、治理过程的法治性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是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不同民族国家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性存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民族国家主体与人类主体等不同立场和主张的矛盾与碰撞,交织演化为愈演愈烈的文化认同危机,已然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并破解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公共哲学、价值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开拓性发展,为理解和把握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坐标参照、研究范式和话语基础。从人学维度看,文化认同着重关注主体身份以及主体实践,突出了现实的活动的人的核心地位。从公共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问题,即与社会成员生存体验密切相关的公共精神的形成。从价值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彰显着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倾向,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治理"与"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彰显了党和政府在社会治理理念上的重大转变。这一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就要求我们摒弃之前固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而人文关怀是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目标,是社会治理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耀南 《新视野》2005,4(1):64-66
中国哲学在处理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有一个一贯的追求,就是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和"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和"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中国哲学明显地是以"和"为上,以"和"为贵,以"和"为高,以"和"为追求.此种"和"理想与"和式思维",对于纠正"全球化"的偏差,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作为一种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负面的影响力。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而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只有正确认识到加强社会公共危机下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把握社会公共危机下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才能迅速有效地化解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消除其负面影响,甚至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不仅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了社会治理理论创造,还在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实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更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强调了治理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整体治理目标与近期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