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刘珊 《工会论坛》2014,(1):68-69
文化是融合了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矛盾统一体。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新,它意味着既要切实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和传统性,也要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和创造性。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多元文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文化环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态度。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视角下,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塑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的自我觉醒,维护和发展本文化的过程,文化自觉不仅存在于民族层面,也存在于群体和个体层面。本文以高校"考奴"现象为切入点,指出高校考试文化现存的最大问题,从社会、高校、个体三方面分析高校考试文化问题存在的原因,立足高校大学生这一文化主体,在文化自觉视阈下,从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设施等方面探索建立良好考试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其作品以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而著称。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阈下探讨、剖析了促成霍桑人性观的形成除加尔文教"原罪"观念的另外两支思想源流——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它们的汇合冲击着霍桑的清教主义思想,令陷于自我矛盾与宗教困境之中的霍桑努力反思和探寻美国的国家文化品格与历史走向,因此在为美国文学本土化开辟道路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其主体包括:知识分子、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普通大众等。增强文化自觉是适应文化全球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需要。文化反思和文化创建是实现文化自觉的路径。要在文化的反思中,巩固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落实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方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资政新篇》和《校邠庐抗议》为讨论对象,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洪仁、冯桂芬二人现代化思想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他们现代性视阈的分野与冥合正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以及中国现代化思想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多元性与多源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本质上可以归结为追寻和塑造"中国现代性"的过程。由此构成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发展。主体性的意识和要求尤其获得理论自觉。塑造中国现代性的实践及其与理论之间的张力,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中国哲学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原创性的当代形态和权威话语体系。中华民族的复兴理应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哲学的复兴。为此,需要中国的哲学家们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积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树立价值自信意识与文化自觉意识的时代要求,是社会思想和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发展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是发展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实现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需要,是全球化时代主动参与世界价值构建、展现中华民族价值自信与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高度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理论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向度的内容,是主体性确立条件下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等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主体性的确立是文化自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与文化得到真正的统一。文化认知为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准备了正确的态度和条件,文化认同则是文化认知的必然结果,而文化自觉的完成则有待于人在实践中的文化创造,实现人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文化自觉始于近代社会转型期,他用"因袭"、"规抚"、"创获"自我廓清了文化自觉思想的生成逻辑,三民主义是其融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成果。研究孙中山的文化自觉思想,对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助推"中国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对于执政党建设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自觉,从建党至今一直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政党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文化建设。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文化建设,必须增强政党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革新政党的意识形态,准确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政党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主体性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强调文化主体性意识,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力量整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作用,筑牢中华文化之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的引领作用,建构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眼光"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共享思想是与马克思突破近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哲学一同诞生的,它重新恢复了感性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主体性原则,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面理解马克思共享思想,有利于厘清资本的形而上学本质,理解马克思世界观,批判"现代性"社会问题,进而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面临着现代性的困境,道德判断与道德认知在局部领域出现偏差。借鉴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化人"逻辑的方法,坚持走文化自觉之路,汲取儒家传统修身的有益方法,构建弘扬传统道德风尚的公共生活领域,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理性权威,是确保大学生选择并表现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文化自信视阈下,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寻根、铸魂、聚心、凝神的伟大工程。站在时代转型的起点上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就是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站在国家发展的总布局上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就是提振民族之魂,凝聚全国人民的精气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盛大国提供思想共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应着力在增强红色文化自觉和自信、强化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阵地上的主流作用、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以及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实屏障四个方面切实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国家自强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基本途径。当今我国正站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跃迁的关键转折点、正处于民族与世界深刻交汇的路口,面临着多种文明的冲突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设既具有民族主体性又具有世界包容性、既服务于国家建设又深入人民大众生活的强大文化体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须沿着文化自觉道路,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强大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的古典传统秉持开放的态度,以对人类命运的整全理解关照个体自觉成人的恒久命题;以生活为基础激发教育研究的鲜活性;以对话性显现教育研究的生成性与开放性.现代教育研究对学科化和科学化的过度追求弱化了教育研究古典传统的成人宗旨,也使教育研究日益走向封闭.重启教育研究古典传统的首要价值是将教育研究的目标重新聚焦于唤醒生命个体成长的自觉意识;激发研究者自身的生命意识和自觉意识:拓展教育学的文化气象.基本路径就是不断地阐释经典,以古代经典作为思想资源,在拓展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阈的同时,提升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自我人性视阈与生命高度,由此而提升教育理论的成人意蕴与生命品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法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进行法治建设关乎完善民主政治、健全经济体制、促进文化繁荣和和谐社会建构等重大意义,是当今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其实践策略是: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树立"以人为本"法治理念;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促进法治体系建设;社会共同力量支持,促成法治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改造",而在于"唤醒",在于唤醒受教育者认知自我、批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因此应肯定受教育者的自身价值,尊重其主体性地位,把受教育者视为独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使之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不断增强自身批判、探索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之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积极思考、独立判断,做出科学、正确的行为选择,并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自觉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