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川 《江淮》2012,(3):8-10
(一)上世纪30年代,英国人李约瑟在其专著《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个著名的"难题":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之问,一直成为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外来动力。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在政治上,他积段参与、支持王安石变法;在科学上,他晚年用笔记体裁写成的《梦溪笔谈》,汇集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学成就和他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创见,为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而闻名于世的当代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盛赞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可以说,这一评价对于沈括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与中国文化接触过程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中国能有这么多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此后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科学界及学术界就"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许多探讨.近期,楚渔先生出版了<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再次触及这个问题.在目前"儒学热"逐渐升温的情况下,楚渔先生的见解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西方科学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而中国的圣哲没有走这两步。  相似文献   

6.
相对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中的纯粹思想是比较薄弱的,但是先秦诸子中仍有闪光的自然哲学理论的火花。在儒家对“心中的道德”大加阐发的同时,道家却对“头上的星空”一再置疑,并作出了颇具深意的回答。进入现代科学时代以来,以玻尔、汤川秀树、李约瑟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对道家自然观和知识观产生了愈发浓厚的兴趣,原因之一是老庄以直觉的方式在朦胧中猜测到的某些东西恰与现代科学对宇宙的理解相契合,而超越了经典科学所建构的机械的、绝对决定论的宇宙图景,并且预设了现代科学形式体系背后某种更深层的本质。当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今天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一环的时候,有必要深入阐发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彦 《湘潮》2013,(8):75+78
"李约瑟难题"给学术界抛出了一道"高次方程":为何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呢?基于STS分析的视角,本文从时间维度认识之异切入,聚焦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耗散结构理论来试回答李约瑟难题。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思维方式偏封闭的近代中国文明系统中正熵不断增加,无法进步;而思维开放的西方文明系统由于获得环境负熵,使得整个系统不断进化,特别是在科学方面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8.
熊建文 《唯实》2010,(1):45-48
"李约瑟难题"可另读另解为: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同,导致经过不同的发展路径之后古中国的科学文化到近代仍然是中国古代实用科学,而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却成为近代科学的直接先声。这对当代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有益警示:没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科学发展,社会需求终究会枯竭,科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因此改变。  相似文献   

9.
诚信和理性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两轮,政府是国家发展的主导者,需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产生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充满理性和诚信精神,这为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二是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市场需求的大发现,这为欧洲社会的整体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引力;三是在发展中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主要原因就是在专制集权体制下,一是缺少诚信和理性,二是缺乏需求,三是政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其中宗教文明差异是最关键和最深层的因素,也就是说,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差别就是宗教文明差异。也正是宗教文明差异,才最终为中国与西方走向分岔提供了一个最关键和最主要的一个解释变量。另外,从中国历史源头和历史长河看,由于宗教文明的欠缺,再加上专制集权制度的浓重,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作用而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中国产生了所谓的“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26年,李大钊根据北京大学订购的美国英文期刊《工人月刊》翻译了马克思专论中国的首篇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先后发表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中山主义的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等译述文章。其中,刊有全译文的《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从1939年至2013年,经历了由简单收录到配有注释的不断完善过程。比较这三篇文章和《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七个汉译本,可以发现,译述《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李大钊思想史和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新时代推进对李大钊等中共先驱人物及其思想的纵深研究,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基于国际跨学科微观考证分析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深耕文献的挖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单淮 《理论学刊》2002,(3):108-110
“李约瑟难题”是真而不是伪。“李约瑟难题”之解在于17世纪以后中国与欧洲在社会形态上的“非同态性”、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形态对科学技术的低内在需求、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对知识分子以及对知识劳动价值社会认同的“缺失性”和满清统治者游牧民族的局囿性。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明确指出:“李洪志所编造的‘法轮大法’,宣扬唯心主义、有神论,否定一切科学真理,是同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根本对立的,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根本对立的,是同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根本对立的。作为共产党员,必须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章程》,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不能信奉‘法轮大法’。”这充分表明我党在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中,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不可动摇的坚定立场。从历史上看,高举科学旗帜,…  相似文献   

13.
正商汉在3月31日的《新京报》上撰文指出,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法、德等国访问中,就中国的发展、外交政策等多个问题多次发表演讲,并且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媒体上撰文。其中他谈到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等观点,引发了国际媒体的热议。尤其是对欧洲主要国家来说,近距离与习近平的密切互动,使得欧洲政治家有机  相似文献   

14.
正12月19日的光明网刊登评论员文章说,英国《自然》杂志在最新一期中发布了《自然》年度十大人物,这十大人物是从过去一年中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中遴选出的。引人注意的是,作为科学界的顶尖权威刊物,《自然》所评选出的年度十大人物当然有代表了当今科学发展潮流的前沿科学家,但是却不唯科学家,像与白血病搏斗、鼓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世界现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出现使唯物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就马克思主义世界现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来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仅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对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新的实践条件和时代特点,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  相似文献   

16.
“七一”来临,全党正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印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通知》精神,推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贯彻《通知》,学习《纲要》,深入研读《邓小平文选》,进一步理解、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奋力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对党的节日的最好纪念。 党的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科学的理  相似文献   

17.
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国内外各界学者的难题,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际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欧洲国家进一步加强了联合的势头,其一体化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欧元的启动,推动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向纵深发展。经济的联合又促进了欧洲国家的政治联合,1999年5月1日,欧盟继《罗马条约》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后第三个重要的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欧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是欧盟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关系相当密切。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以及欧元的启动既给中欧经济关系带未了正面效应,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些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晓巧 《廉政瞭望》2023,(13):65-65
讲宋代理学,必言“程朱”,“朱”即朱熹,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三朝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大学者,有个鲜明特点——较真,这体现在学术、作诗词与做官等方面。《宋史》记载:“(朱)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这时朱熹才四岁,可见其自幼就具有强烈求知欲。朱熹一生学问推崇“格物致知”,穷究事和物的道理,不仅对儒家典籍深学精研,对当时的科学也有相当研究,以至于20世纪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定“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相似文献   

20.
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双丰收王凤歧,王永久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根本任务。搞现代化建设,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建设物质文明;抓思想道德建设,抓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建设精神文明。在《邓小平文选》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