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英勇就义还是思想激进都表明谭嗣同的哲学个性鲜明,卓尔不群,在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戊戌启蒙思潮和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不可或缺。谭嗣同的哲学经历了由推崇气到推崇仁的哲学嬗变,嬗变的契机则是源于甲午战败的"北游访学"。鉴于对从前"所愿皆虚""所学皆虚"的认识,谭嗣同断言惟心是实,期望凭借仁学"以心挽劫"。仁学的建构反映了谭嗣同的心学归宿,对仁的界定和理解则成为近代心学的独特样式,显示了其仁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7)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集中阐释了他的心学思想。从其理论渊源来看,是对儒、释、道、墨、耶以及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念的比附。从其思想内容来看,涉及心的本源性、创生性等问题。探讨谭嗣同的心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把握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特点,了解中国近代心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仁是一个极富中国哲学特色的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仁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仁学》是谭嗣同的哲学代表作,仁学是他后期哲学的基本形态,这使仁学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他将仁提升到世界本原的地位,使仁拥有了空前绝后的绝对权威性。他的仁学秉持救亡图存宗旨的救亡纲领,并将通、平等写进"仁学界说"。他的仁学侧重度人,古代仁学侧重自度。他的仁学拥有圆融无碍的多元心态和全球视野。他的仁学拥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为近代仁学提供了别样的版本和样式。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经济思想初探──读“《仁学》自序”有感刘宽民谭嗣同(1865-1898年)不仅是维新运动的实干家,反封建的勇猛斗士,而且是维新派中第一流的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在“《仁学》自序”中,表现得比较集中,且富有启迪性,反映了新生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资...  相似文献   

5.
李亮 《学理论》2013,(8):17-18
谭嗣同的《仁学》试图从社会政治思想上来对中国当时的现状进行鞭挞和改造。封建专制在中国由来已久,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由此衍生的封建纲常名教钳制了人民的思想,谭嗣同疾声控诉封建纲常的罪恶,猛烈批判了满清专制,创新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富有重大的社会指导意义,并对变法救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0)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并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政治态度,相反却是对于“德政”的强烈呼唤。当然,他的“德政”是一种“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是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  相似文献   

8.
李靖 《学理论》2012,(35):41-42
王阳明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心为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进路不同的心学思想。用当代的哲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功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功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学"的核心即"仁爱"思想是其伦理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是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这些思想对于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1.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的哲学尽管前后差异巨大,但日新宗旨始终一以贯之。维新派通常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但谭嗣同具有革命精神,赞同法国大革命和"杀尽天下君主"的口号,并且为变法维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是最激进的戊戌启蒙思想家,谭嗣同的哲学从理论来源和内容构成上看则处于早期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建构与康有为一样以中学为主,在对平等的推进中陷入绝对平均的世界主义。这些都有别于严复和梁启超以西学为主,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自由。谭嗣同在戊戌启蒙思想大家中的位置较为特殊,与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之间构成了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康有为思想的相似度最高,与严复是民主启蒙的同调,与梁启超的关系则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我望岳阳楼     
岳阳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那样汪洋恣肆胆气横飞的笔墨,来写岳阳楼同洞庭水,谁人不读出一胸腔荡气回肠的江声渔歌来?美,而且是雄浑之美,而且是志士仁人胸臆阔大的壮怀之美。范氏不是湖南人,但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数百年三湘四水传唱之间,竟凝珠而成湖湘文化中最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湘地百十年来风云激荡,不知出了多少挽弓射日的豪杰英雄,刀光血影之中他们的胸中自是响彻了由这句名言而闪起的雷霆霹雳。  相似文献   

14.
古丝绸之路     
正丝绸之路的命名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因该路线是为向罗马运送丝绸的目的,而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德文是Seidenstrassen,英文作Silkroad。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司马迁的《史记》将此称作"凿空"之举,历时13载,走过甘肃、青海至新疆塔里木盆地。公元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行300余人,携带大量金银、丝绸、牲畜。此时匈  相似文献   

15.
陈柳钦 《民主》2007,(7):5-7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尚书·五子之歌》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突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9,(12)
本文以王弼的《老子》为底本,辅之以帛书、简本的内容,综合了各家之所长,补各家之所短,探析老子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德"以及"无为"的内在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的关系贯穿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弄清楚了"道""德""无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道"的重要价值在于《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高于人类理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对"道"的认识,才能实现最终的"道法自然"。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性",道"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也不同,而"德"的最高境界则以"无为"之态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最基本的"道"出发,悟道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即是"无为",这也就是悟"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闫丽婷 《学理论》2013,(16):85-86
海德格尔的《尼采》无疑是留给后人研究尼采的经典文本之一,他用尼采本人的名字命名此书,正是出于一种对于尼采本真思想的尊重。《尼采》一书不仅清晰地梳理了尼采重要思想的根基和脉络,更是将其思想之晕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一节完整地还原了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态度,从而把尼采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全盘端出,最终使得读者在尼采那里赢获了对西方形而上学广阔的追问视野。  相似文献   

18.
《理论视野》2021,258(8)
研究的对象并不能限制研究者的思想水准。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的对象虽不及马克思批判的重要,但其写作的内容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思想水准。他与马克思都重点批判了鲍威尔等人只是在用黑格尔的范畴制定公式,认为他们的群众观和历史观是黑格尔哲学的"漫画",并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在突破思辨唯心主义上的贡献。恩格斯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区别是写作风格上的区别,而不是思想水准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7)
"大衍之数"是《周易》以"象数思想"描述宇宙万有衍化规律的重要概念,是象数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基于《周易》的"太极阴阳思想",通过比较分析古代关于"大衍之数"的若干论述,同时借鉴现代哲学与数学的思维方法,对"大衍之数"的内涵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大衍之数"实质上就是"最大的五行生数5"与"最大的五行成数10"之间纵横"相乘方式"结合而形成的最大衍化周期数。  相似文献   

20.
杨芳芳 《学理论》2013,(5):25-26
统览《道德经》,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都是老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重世情节,老子不是一般意义上、自私的、只求保全自身的隐者,而是一个有着积极救世情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公"之人。他的"道"的思想,取法"自然",以"慈"为本,是针对战争的发起者——"侯王"提出的,带有解决现实忧患问题的重大责任;"道"的种种特性——"无为""不争""守雌"的思想也都是希望"统治者"去遵守从而维持社会安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