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两种共同体"思想,旨在撕掉资产阶级的温情面纱进而揭穿其虚伪本质。其中,马克思生动阐述了"虚幻的共同体"与"真实的共同体"的基本特质和本质内涵以及由此规定的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不同关系。在当今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两种共同体"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指导意义。立足于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习近平逐步提出和完善了"人民主体论",并据此在世界视域进一步勾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从而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真实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2.
共同体是人类生命活动展开的必然形式,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近代以前的人类社会是共同体本位社会,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凌驾于个人之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个人的产生,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造成了个人与共同体关系危机的产生、现代共同体日益陷入分裂困境,成为人类普遍面临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实践生存论把握、从生产方式切入对共同体的历史性理解以及作为人类未来理想共同体形式的"自由人联合体"愿景的提出,构成了矫治现代共同体分裂困境的经典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遵从,而提出的应对危机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共同体"是一个当代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合理关系的呼唤密不可分,因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社群主义的伦理主义范式和滕尼斯等人的社会学范式相比,马克思厘定的共同体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内涵极其丰富的立体概念,这决定了他的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当代性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会在多重面向上得以彰显,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从哲学史角度单向度地证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而应结合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来予以考察,为"中国道路"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毋庸置疑,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最高理论成果。与传统哲学的致思逻辑截然相反,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即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从而展现出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深刻彰显了"真正的共同体"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旨归意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意蕴中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对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梳理,不仅展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底蕴,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明确了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5.
李昕桐 《理论探讨》2020,(5):98-102
当前,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价值多元、价值差异和价值冲突的形势要求形成以价值共识为基础的世界新格局。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推进着价值共识达成的进程。价值共识基于公共价值而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的"公共价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乃至世界凝聚了新的价值共识。马克思"公共价值"思想意义深远。马克思在确立了从事物质生产的、感性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个人"之后,迈向了一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共产主义"和"真正的共同体"的设定,即"现实的个人"以联合的意义依据某种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占有生产力,共同分享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把"真正共同体"描绘为摆脱了劳动异化和利益冲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是对市民社会物质利益共同体、国家虚假共同体的扬弃与超越,其形成基础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物质利益的所谓普世伦理或准宗教信仰,而是全人类的普遍利益。马克思断定:拥有共同利益是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核心纽带;调控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假共同体的出场语境;消解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是"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路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7.
孟娴  魏崇辉 《求知》2022,(2):21-23
<正>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又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国际关系、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继承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与国之间赓续和平发展的核心原则和目标要求,倡导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秉承相互尊重、对话协商的价值理念和坚定立场。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4)
关于公共性概念,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但关于公共活动、公共利益等与公共性问题相关的概念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从这些概念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公共性问题的丰富思想,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将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由"虚幻的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仍然体现出巨大的价值,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建立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者立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域,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渊源、创新发展、重大意义等问题。关于生成逻辑,主要观点有"双重逻辑说""矛盾驱动说""时代呼唤说"等;关于理论渊源,学者们提出了"基地与前提说""理论之源说"等看法;在创新性方面,形成了"创造性发展说""当代飞跃说""系统创新说"等观点;在构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面,先后有"书写下篇说""建设性逻辑说""新文明类型说"等概括。这些成果充分显示了本路向研究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思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个人”,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逻辑起点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  相似文献   

11.
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迈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成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性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不仅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而且也提出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方案,开辟了人类构建美好未来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鹏 《理论导刊》2020,(2):50-5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该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揭示出了各种共同体的演进规律,指明人类社会走向"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前进性与必然性。承继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涵盖领域,展现出了更加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加强烈的实践性,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创新,将在这个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时期,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没有采用生态或生态学的概念不是说明马克思缺乏生态思想,而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远超同时代思想家的明证。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历史之谜的解答",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马克思赋予这一谜题以历史生成的思考。在成熟的经济学思想中,生态危机成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自我否定规律的隐匿逻辑,"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不同所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界的历史建构的宏大叙事,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三种历史形态相对应。生态文明视域下反思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能够深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2)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探究社会前途,探索"现实的人"的存在的理论结晶,它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全过程。马克思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对资产阶级的"虚假共同体"进行辩证否定,揭露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缺陷,提出了科学的"共同体"思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需要吸收一切人类先进成果,并进一步捍卫、贯彻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包容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赵倩 《学理论》2009,(30):79-80
环境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法,是伴随着解决环境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视域出发,探究生态与法律的关系,论述了中国环保法的立法进程,探索其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契合点,并通过比较研究,指出中国环保法存在的局限性,力争为建构符合21世纪环境法学体系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及实践目标四个层面构想了建设"真正共同体"的逻辑路径,内在地包含消除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虚幻性"、推动社会向好向善的治理理念及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继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相关理念,但并不限于此,其内在地包含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彰显了国际"共性"价值,是多元"共同体"的聚合体,也是"五位一体"布局理念于国际层面的践行,其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共同关注的主题,黑格尔通过伦理实体的发展试图实现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解,马克思则通过社会发展的三阶段来解决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通过比较发现,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上,黑格尔的思想是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对黑格尔有继承也有超越,就继承来说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问题意识并在其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中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超越来说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根基上的超越,即马克思通过辩证方法实现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解有了更为牢固的社会根基——实践唯物主义,而黑格尔的和解是在观念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它既根植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立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我国的外交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在早期著作中,他系统论述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与社会间的真实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解决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局面。进入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哈贝马斯等从文化视域对"国家—社会"关系进行重新分析。这对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分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模式及如何为当前中国现代社会治理寻求本土化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蕴 《理论导刊》2020,(7):53-61
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对"现实的劳动"本质的揭示,进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反思为其劳动正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他秉承劳动解放和人类自由这一根本价值追求,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和资本逻辑的社会现实语境展开劳动正义之思,其中蕴含着对劳动主体、劳动动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过程的正义性的深入思考,揭露了资本逻辑统治下雇佣劳动关系的非正义性,指明了在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实现劳动"实质正义"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运动提供了鲜明的价值航标。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作为具有与时俱进的真理特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