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凋零与土地浪费、粮食生产堪忧和农村社会管理困窘等。农村"空心化"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元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是"时空压缩"阶段表现出的特殊现象,其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凸起,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等密切相关。加强农村"空心化"的综合治理,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树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保障农民作为职业的利益,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资本下乡,对农村实行撤并整治。  相似文献   

2.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受到了学界、政界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基于研究文献从多元化学术概念、多样化研究方法、多维性理论展开、多维性所涉关系、多维性研究内容这五个维度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梳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展望。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在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上进一步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化,并可将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村空心化研究向深度拓展,同时应加强从政治社会学等角度去进一步探究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让分散的理论、智慧汇聚成一种合力,旨在共同求解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领导革命战争的同时,开展大规模的苏区经济建设。毛泽东苏区经济建设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这段时期关于农村互助合作的思想,也是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最突出和最主要方面。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凸显,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逐步减少,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城乡不协调发展,农村人地矛盾日益突显,农村呈现空心化状态,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城镇化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必须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村空心化实质上是农村转型过程中的不良现象,总体表现在人口、土地空心化,产业与基础设施的空心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制、土地管理使用法律不完善、法律观念淡薄。  相似文献   

5.
何彦鸯  佘勇 《学理论》2011,(3):27-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相伴,一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其趋势越来越明显,范围越来越广,它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基层政治上的体现,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权威丧失,基层组织结构出现断层,骨干人员流失,行政效率低下等。因此,弄清基层政权"空心化"的概念,分析"空心化"的形成原因,探讨该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建设中“被城市化”问题及其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林波 《理论探索》2011,(2):89-90,94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被城市化"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的、由政府强制推动的村庄撤并问题。"被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异化现象,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和对政策的误读造成的结果,其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防止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被城市化"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正确引导,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8,(10)
河南省农村空心化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与农村养老问题叠加,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正常推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农村的民主建设和民生建设,并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民主建设就是提高农村社区的自治水平,途径就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大力发展多元社会组织。民生建设则需要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并以此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关资金可以通过合理经营整理出来的闲置土地来获得,以此推动农村空心化问题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得到解决,并由此构建出一个"以地养村"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内生型组织为村庄供给公共产品从而实现农村社区有效治理是目前学界的普遍共识,但受农村社会结构性因素制约,内生型组织并非农村社区治理的万能妙药。以滇南良心寨村青年互益组织"弟兄协会"为典型个案,研究发现,在社会个体化和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弟兄协会"在为农村社区供给公共产品和为其会员提供非公共产品的同时,受制于组织规范缺失和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弟兄协会"的组织发展呈现出双重性,功能面临发展悖论,发展陷入结构性困境。这为通过挖掘和培育农村内源性力量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的地方实践和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乡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系逐渐被解构,大量的农民纷纷从乡村涌入城市。由于众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抽离了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突出,乡村建设陷入了疲软乏力的治理困境。本文以广西两岸村"同心共建"工程为例,从人口流动的分析维度审视乡村治理的有关问题,探索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路径,以期在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深圳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可能性与应对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空心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可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产业空心化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就业状况。世界各国实践证明,积极应对产业空心化与消极应对产业空心化,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随着营商成本的日益提高,深圳制造业必然会面临产业空心化趋势以及各种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为了加深对产业空心化规律的理解,探讨深圳如何通过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以从容应对各种风浪考验,11月25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特区报协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承办的"深圳产业发展及对策"学术沙龙,邀请一批专家就深圳是否会出现产业空心化与应对措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选出部分观点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不仅导致了一些中国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上的"空心化",也导致了一些农村社区发展处于停滞,农村社区"失范"现象非常普遍。如何提高村民对社区的认同和信任成为当前农村社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来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居民宗教信仰行为与农村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在我国宗教密集的一些农村地区推进农村社区重建以及我国宗教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三农”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三农"问题已由过去的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演变为农民市民化、农村空心化、农业碎片化的"新三农"问题。它关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能否稳定地发展。直面现实,必须从革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提高城市对农民的包容性,给农民平等的市民化权利,保护村落文化,合理整治空心村庄,改革农地制度,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着手破解"新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乡村振兴的核心是留住人,标志是"人气",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过去,农村留守人员主要是"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年人)人群。最近这几年,"三八""六一"人群进城的越来越多,也有一部分"九九"人群因为照顾孩子的需要而随之进城。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城乡结构。近几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裂变性"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模式与认知方式,另一方面也"持续性"地生产着"信息越公开、社会越不信"的悖论问题。信息裂变公开与规则绩效兑现,是大数据时代建构社会信任机制的充要条件。应用此理论分析农村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既能发现其长处,也能发现其不足。在大数据时代,农村党组织应以建构村民和干部之间的互信关系为基础,理清农村利益增值与农村利益分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村事务村民共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强化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整合信息公开的"互联网+"模式,"先近后远"兑现村民守规绩效,引导村民参与村务合作共治,来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吴发源  李亚民  陈静 《学理论》2013,(10):88-89
通过对黑龙江省传统农区现状的分析,近而解析黑龙江省传统农区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地资源的稀缺造成人地矛盾,一是农村空心化引起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三是农村公共事业与城市比差距大。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变现有的二元制度、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适当增加农村的人口基数和建立人才循环的良性运行机制等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往城镇流动,经济欠发达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留居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主体和渠道、方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降低、农民意愿难以得到充分尊重,知情权未得到充分保障。必须加大村务公开、落实一事一议,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特别是加大对村组织依法办事的监督力度,保障农民的权利,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农转非"降温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更多的是农村经济发展利益增多驱动的结果,还源于就业形势和就业派遣方式的变化。"降温"在减轻公安部门和学校工作负担、引导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也要看到"降温"也给高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稳定性等方面带来负面效应。国家、各级政府、高校和农村大学生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降温"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农民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因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又给农民的流动与就业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从长远讲,城市化能够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城市化也能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也必须克服城乡间体制、制度性壁垒和政策缺陷,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制度,解决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利益分化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利益分化是农村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对农村社会稳定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利益分化对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双向效应,其既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又可能导致农村社会不稳定。必须通过增强正面效应、减弱负面效应来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3)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沉重包袱。在陕北农村,最大的发展问题是"空心村"。"空心村"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教育的振兴、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治理"空心村"问题,成为陕北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