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打进入敬老院,日子过得很快乐;全托党的政策福,其乐无穷乐融融……”73岁的郭长征一语道出了敬老院老人的心声。 下棋、打牌、练健身,走进新疆博乐小营盘敬老院随处可见老人休闲的景  相似文献   

2.
凝视     
已经不知道是在怎样的一个瞬间,老人与模特相遇了。已经不知道老人走了多少路,才把担子挑到了模特面前。她的箩筐里,挑着蔬菜,水果,还是土特产?在模特眼里,她挑着几十年的风雨历史,挑着五千年的传统。老人用皱纹堆起的眼角里,喜悦充实着曾有的困顿。在城乡相接的这一角,在代与代相视的这一刻,老人望着模特鲜红的指甲,笑了。笑着。超越所有年龄与时空的鸿沟之上的,是横  相似文献   

3.
敬老院传出婚讯!奇闻?印象中,敬老院是寺庙般清寂的地方……从化县神岗镇敬老院是去年元月才投入使用的,三层楼房,有寝室、饭堂和娱乐室,可安置30多个孤寡老人。入院安享晚年的老人从8个发展到20个,除了吃饭睡觉以外,老人们便在娱乐室看电视,下象棋,玩扑克,生活写意而平静,平静得如一泓清水。清水尚有微澜,敬老院平静的表面中悄悄地孕育着“风流韵事”。干伙房的禤雅贤与负责买菜养猪的欧阳秀容因工作关系,日久生情。人们发现,他与她出双入对,白天,他们一起出  相似文献   

4.
一部《林海雪原》,一出《智取威虎山》,我军战斗英雄杨子荣的形象已经是家喻户晓。然而,英雄安在? 在杨子荣的家乡,一位病困交加的老人,正因为儿子是“土匪”而蒙受着不白之冤。老人至死也不知道,她的儿子,正是被全国人民歌颂着、崇拜着的英雄。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见到了杨子荣的哥哥和继子,于是知道了一个扑朔迷离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美国人的请求与周总理的批示 1969年的一个夜晚,北京中南海礼堂。绛红色  相似文献   

5.
正2010春节刚过,河南驻马店一敬老院内,5名老人被残忍杀死,行凶者是该院一名五保老人。来自民间的说法是:行凶者有癫痫病史。而来自官方通报称:行凶者因精神病杀人,一  相似文献   

6.
她醒了,从重大的打击中苏醒过来。几天前儿子在一场车祸中离开了人世……眼前一张张脸:亲切,同情,劝慰。粮食局等领导来看望她:节哀保重,好好休息。敞开的窗子缓缓飘进邻居炸油角的香味。不知什么触动了她一下,“哦,对了,陈书记,待会经过粮店,请转告大伙,春节快到,记住给沙园敬老院的老人每人送一份礼物去,要打点得丰富点、漂亮点,……。”在这样的时候,她挂念的还是那个小粮店,挂念着和粮店联系的千百户市民。她?她是商业部、广东省、广州市的劳动模范。大姐的评论笔者拦住沙园粮油食品店的两位大姐,请她们谈谈她——她们的经理陈志强。 A顿了顿,兴致勃勃地讲述起来:盛夏的一天,小贩叫卖的声音诱惑着人们。粮店有的职工在柜台前  相似文献   

7.
正1964年春节前,大约是腊八过后的几天里,一个小老太太随着父亲进了我家的门。我记得很清楚,这个老太太的发型不像我妈妈那样是剪短的,而是在后头梳了一个髻子。那天早晨天还没亮,妈妈就摸着我藏在被窝里的头说,今天不许睡懒觉,一会儿三奶奶来。当时爸爸不在家,妈妈说是在单位值班,天亮了才能回来。我不知道还有三奶奶,只知道在北京远郊的顺义老家有一个爷爷和一个奶奶,但也因为只让母亲带着回过一次老家,已经记不得他们的样子。陪三奶奶到我家的还有一个年轻些的女人,后来我才知道是堂叔家的长发婶。她比三奶奶好看多了,脸色红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6,(19)
正让我们先置身一个小小的情境。在大理古城的一条街道上,一个身形佝偻的老太太和两个年轻男子发生了矛盾,其中一个男子一直在凶狠地呵斥她。我在一旁听,知道了原因。两个男子虽然没穿制服,但他们应该是景区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老人在摆卖一种很小的玩具,一共只有四五个,放在地上,占地不到一本书大小。被呵斥后,老人低头不发一言,拿起小玩具躲到街边商店的墙根下,但仍然被继续呵斥。我特意走过去,蹲下来买了两个小玩具,5元钱一个。我只  相似文献   

9.
近期,笔音来到位于青岛东部海边的一个高档社区内,拜访了一位身世不同寻常的老人 她就是《铁道游击队》的作音、已故著名作家刘知侠的道孀刘真骅女士。 刘真骅气质端庄典雅、神采奕奕,完全不像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热情地与笔者寒喧一番后,习惯性地燃起了一支香烟,娓娓诉说起她与知侠先生那段刻骨铭心、少为人知的恋情。  相似文献   

10.
来信     
《南风窗》2016,(18)
正1城里的确有更完备的医疗设施,也有儿女亲人在身边,我们期望能够给老人一个更舒适的晚年。但有些老人到了城里有诸多的交流障碍,生活习惯障碍,儿女由于工作原因疏于照顾其心情。只能说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任何人也不应该强迫。个人认为如果做好了要接老人到城里生活的打算,希望能够认真考虑往后每一天的生活,比如在自家阳台开一个小地方让老人摆弄些花花草草,茶余饭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11)
正黄灯的专业是文学批评、研究,但引起关注的是一些表现社会问题的随笔。她写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农家的不容易,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会被触动、触痛。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黄灯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持续有作品发表,早在2006年就在《天涯》杂志上发表过返乡笔记《故乡: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命运》,但这些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2016年春节期间,她写的《一  相似文献   

12.
人总是会老的,老了怎么办? 今年年初,广州老人大学请来了美籍华人黎周美月为老人们讲学,这位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老人讲述了她在老年丧夫之后,如何自强自立地工作和学习的过程。老人们说:很有启发!黎周美月女士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  相似文献   

13.
雷小禅 《工会博览》2006,(12):46-46
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她在家里种地、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写来的信和寄来的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收到钱的时候,她总是跑到储蓄所把它存起来,舍不得花掉。收到他信的时候,她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们文化都不高,仅仅能写一封信而已。他的字很丑,可是她喜欢,因为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写回信,羞涩  相似文献   

14.
在有太阳的黄昏,我临窗静静地读着艾米丽·狄金森的诗,在一首诗中,她轻声问:“为什么我爱你,先生?因为他知道,而你,你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在《我从来没觉得这是家》中,她这么说:“在这尘世——在美丽的天空,我也不会自在,我知道,我不喜欢乐园。”在《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  相似文献   

15.
新搬来的邻居略带犹豫地问:“你是研究青少年的?”她见我点头,接着说:“我家小孩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也磨磨蹭蹭的,老师让我们去参加一个提高专注力的培训班,不知道有无必要……”“老师说的?你确定?”我这么一问,她再次犹豫起来。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1998,(5)
差两天就是3月8目的时候,编辑接到一个23岁女孩打来的电话,她是一个40多岁已婚男人的情人。男人给她钱和房子,要求她为自己生一个儿子,富足的生活是一个贫苦农家女孩多年的梦想,但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还是不开心,于是打电话来问,她是否应该这样生活下去。 我明白她为什么不开心,因为她没有获得真实的爱情和幸福。没有一个男人因为爱她而娶她,没有一份可以在阳光下自由成长的爱情,没有在节假日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力。她说,她从小穷怕了,她希望她能给她的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三种人     
石勇 《南风窗》2013,(4):9-9
刘小娥是一个来自湖南衡阳的菜贩,35岁。每天,她从早上5时开始,就出现在广州的一个菜场里,直到晚上9时左右收摊回出租屋。有时候,我去她那儿买菜,时间如果不急,总会坐下来和她聊聊天。而这种聊天,似乎也成了她倾泄生存艰难的一种方式。很多话题,总被她转换到生意不好做,很辛苦上面,然后就是沉默。职业的习惯,使我有时候会主动聊一些"国家大事",并努力和她的生活联系起来。但结果是话题无法继续—事实上,她的生活和这一切非常隔膜。她不知道中国人大制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宏剑 《工会博览》2010,(8):18-21
2010春节刚过,河南驻马店一敬老院内,5名老人被残忍杀死,行凶者是该院一名五保老人。来自民间的说法是:行凶者有癫痫病史。而来自官方通报称:行凶者因精神病杀人,一天后又因精神病死亡。此案发生后,有人士质疑,在“精神病”说法的背后,是职能部门推卸不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老人啊老人     
一位中年男子搀扶着他那得了晚期肝癌的母亲步履艰难地走出了医院大门。这时,他茫然了,他不知道现在该把他年迈的母亲再扶到哪里去?一位医生刚才对他说;病人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个月左右,她爱吃点什么就买点什么让她吃吧……“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位长期患病而卧床不起的老人,谁身历其境, 谁就一定体会到那是生活中最伤脑筋的事儿! 拿上边提到的那位中年男子来说,夫妻俩要上班,孩子得上学, 平时,老母亲的饭菜由谁去买由谁去做又由谁去喂呢?她内衣内裤被失禁的屎尿弄脏了由谁去及时换洗  相似文献   

20.
有一回女儿到剪辑房找我,见我头也不回地在拨弄机子,便悄悄站在我背后。荧光屏上这时出现一个3岁女婴的镜头:她裹一身白布,静静地躺着,身旁,亲人们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女婴自己却不知道这一切,她那稚嫩的头颅已被野兽一样的人砸碎……我感觉到身后那天真而又诧异的一双眼睛了,赶紧关掉机子,把我7岁的女儿拉出了剪辑房。我问她怕不怕,她摇摇头,又点点头。我再问她长大以后喜欢干什么,她说肯定不干你这一行……说着,就哭了。周晓瑾干的“这一行”与我一样,都是搞新闻的。记者采访记者,当然是因为对方很有个性的一些东西打动了自己。那一天我拨通了广东电视台社教部综合组的电话,她拿起话筒,说差点又吓了一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