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认同资源主要是从执政党和民众关系的视角看待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效能,维持执政秩序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群众认同资源越来越得到各执政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与党的长期执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认同涉及的其实是政治学的一个最古老的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严格讲,任何社会都有产生政治认同危机的可能,只是发生危机的程度有所不同。如何克服危机是每个政权统治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执政5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同样如此。一个执政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取决于民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政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问题,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执政党的合法性是指执政党凭借非权力因素和非暴力手段,通过其意识形态、纲领政策、组织架构、执政绩效及其公共形象的积极影响,使民众出于自觉或自愿主动接受执政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的能力。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从维护政党的政治功能来说,"如何维护和加强合法性,是任何一个政权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更是执政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胡伟《三个代表:党的建设面向新世纪的坐标》,  相似文献   

4.
与所有理论发展的脉络一样,执政党认同的主要功能、层次结构、建构逻辑等基础理论是这项理论研究的起点。执政党认同主要具有持续巩固执政合法性、助力提高执政有效性、不断增强政治稳定性等功能。执政党认同分为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次。利益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核心。执政党认同的建构逻辑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四个阶段。为提高执政党认同水平,需要从执政党认同的建构逻辑出发,通过加强宣传以增强执政党认同,调查认同倾向以了解执政党认同程度,依据民众评价调整决策以提高执政党认同水平,并最终根据实际行为判断执政党认同层次。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技术是执政党建设自身合法性的两个维度。相对于技术合法性的机制性路径,历史合法性实质是民众对政权过去及其未来的认同,具有实践性、变异性与独占性特征。历史合法性不仅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也是其保持政治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要素。历史合法性作为执政党不可多得的优势,直接影响到执政活动的顺利展开。我们既要整合旧有的合法性资源,也应注意获取新的历史合法性基础,进而促使执政党建设达到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认为执政合法性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形态建立乃至构筑政党执政安全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坚实 ,就会出现哈贝马斯所预测的合法性危机 ,执政党必须加强政治“投入”,赢得民众的持续认同。中国共产党要在执政合法性建设成就的基础上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现意识形态主流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民众利益最大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现政治权力民主化 ,进一步铸造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执政党的政治权威主要建立在民众对执政党的拥护、支持与认同上,这是一个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权威的形成需要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法治基础之上的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更是有民主性、合法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建设是加强执政党政治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任何政党在掌握政权之后,都面临执政的政治合法性问题。所谓"政治合法性",简单地说,主要指在符合现代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基础上,广大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支持和信任。因此,一个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构建执政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武装斗争的胜利曾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但是仍然仅仅依靠武力显然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于是,中国共产党又利用以下资源,巩固其执政地位。一是树立毛泽东的个人魅力,二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三是经过革命和建设积累的大量的组织资源。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三个方  相似文献   

9.
石海彬 《工会论坛》2004,10(1):97-99
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任何执政党都要认真面对其执政合法性的问题 ,它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建国之初 ,共产党的合法性是革命的合法性 ;改革开放后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主要是通过经济建设 ,通过经济绩效来体现。但是 ,政治合法性更需要政治权力机构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来维持。政党制度安排得当与否及其发育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及其科学化水平。由此 ,现代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建设应该成为党的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开创民主与法制制度的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吸引民众、整合民众力量的一个强大工具,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应当为保持强大的执政基础、获得广大民众的长期支持服务。如何使自己的意识形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适应社会整合的需要,是关系到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能够获得广大民众源源不断支持的一个大问题。实践表明,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执政党必须使自己的意识形态保持足够的弹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执政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局部执政,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30年从自在执政到自觉执政转变的两大阶段,党的主要执政经验是:必须重视民心、民主、民生;必须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重大关系;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政党认同是政党成员和社会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政党归属感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它一定程度地决定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民众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与载体。执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关键,取决其执政的业绩。在政党认同问题上,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纷争将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合法性指的是民众对执政党的拥护、支持与认同.转型期执政党合法性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和谐、民主、法治、绩效、创新和人本成为转型期执政党合法性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些价值取向,应对转型期执政党合法性的基础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的思想旗帜和宗旨纲领,执政党是贯彻意识形态的物质手段和必要组织。和其他地方相比,西藏既是民族地区,又是边疆地区,还是贫困省份。西藏农村社会的稳定是西藏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稳藏先稳心,西藏自治区农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成为一个不能回避,也不能绕过的问题。为了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就必须牢牢把握西藏农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和把握执政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建设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命运,无产阶级政党以革命方式夺取政权,执好政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是新的考验.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执政实践能否成功,直接取决于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政党执政规律,结合中国国情有效地运用规律,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相对持续和统一的信仰、理想与价值观.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理念性资源,是政治认同最原初的构成因素,也是较为持久的因素.意识形态对执政的政治权力和民众具有道义约束力,对政治认同的实现具有感召力.当政治认同的其它因素如经济绩效等失去时,意识形态可能仍然延续,甚至重新发展.意识形态可能在所维护的政治权力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意识形态对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可促使一国执政政治权力创立某种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连贯性、持续性和发展性有益于政治认同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政党执政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政府是国家政权的集中体现。执政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执政绩效都要通过政府的工作来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政府建设,是党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保证。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遵循执政规律,在推进政府改革和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实践,迈出了重要步伐,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依靠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现对社会的治理。执政党的政策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直接影响到执政党自身的合法性,因此执政党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强化其与民众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倡导和鼓励公众参与,使执政党政策的合法性途径更为多元,这不仅实质性地提高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执政成本,也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9.
判断一个政党执政能力强弱的标准在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领导、执政方式和方略能否科学地处理政党与国家政权系统的关系,形成党政互动、统合的局面。这必然要求从认识执政党的特点入手,认清执政党的性质、功能与权限等在执政条件下的新变化,构建党在国家政权中的科学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必然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政。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在制度和法律上坚持和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根据宪法的规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理顺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