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醒  田瑶 《行政与法》2014,(4):99-102
加拿大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法规不计其数。加拿大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主要是《加拿大环境评价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归纳为谨慎行事、预防污染、重视合作以及鼓励公众参与。而加拿大环评制度的主要内容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加拿大环境评价法》第19条规定了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可替代性方案、缓解措施以及研究委员会的报告都是该部法律中比较有特色而且值得研究的内容,这些严格谨慎的规定使加拿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预防污染,保护环境。本文以介绍和分析加拿大环境评价制度的对象和内容为主,并对比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旨在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各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目前只有几个少数发达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有加拿大的《环境评价法》和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下文简称《环评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化使环境法的损害预防原则在实践中得以具体落实,也是对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评价程序和监督体制四个方面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对中美环评制度的比较研究,指出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如扩展环评工作范围、实现审批的客观性、公正性等,以期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并据此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方向,即包括: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生态型建设项目环评,做好规划环评,完善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以及战略环评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法学》2016,(2):107-116
自我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其所承载的制度期待与制度实效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现有的大量国内法考察和比较法研究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作为制度创始者的美国环评法并未将环评否决权赋予环保部门,而这一点却始终在我国的环评法改革思路中得到关注。现行的环评否决权存在分权不确权、分权不分责、分权不护权、分权不限权的制度设计问题,为此,通过实现环评否决权与建设项目决策权的科学配置,明确环境行政权责划分,建立独立审查机制,并附随建立起完善的参与保障程序,成了环评否决权乃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6.
"战略环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灿发 《法学论坛》2004,19(3):13-19
我国虽然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定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这种战略环评 ,但其规定很不具体 ,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战略环评适用的对象范围、战略环评的责任人和评价单位、战略环评的审查、违反战略环评要求的责任追究等问题是特别需要研讨的问题。国外在战略环评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立法 ,我国应对此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台湾《环境影响评估法》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性环境政策的最重要支柱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该制度的推行和运作相当重视 ,并纷纷以单独立法的形式对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时给环境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价 ,以减轻或控制对环境的侵害。台湾也不例外。本文结合大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就台湾《环境影响评估法》的立法沿革、主要特色及其借鉴作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陆环境影响评价法制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汪劲 《法学评论》2004,22(2):107-118
环境影响评价是当今世界各国为预防和减轻拟从事的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实施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在该制度中 ,公众参与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是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史发展出发 ,通过对美国、日本、中国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有关公众参与规定的比较 ,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介入时机、如何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公众参与条款的实施提出了立法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而其中的公众参与是则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的重要内容及支柱,公众参与能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民主性科学性及高效率和透明度。本文就环境影响评价及公众参与展开阐述,对比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立法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就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使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进行,同时更好的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以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经济项目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程序.公众参与是许多国家环境法中的重要制度.如何使得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关乎民主、关乎正义的重要问题.本文要探讨的就是我国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在立法上的缺失和实践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关键。召开听证会是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环境影响特别重大或者公众争议很大的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听证会方式。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听证程序虽然已有法律规定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但在立法和执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超 《法学杂志》2003,24(1):64-66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质量预测评价 ,是指在某一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城市建设与发展、区域规划等活动之前 ,对这一活动可能对周围环境地区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 ,并提出防止污染和破坏的对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使行政机关对环境价值的考虑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职能化。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产生及立法状况1 964年 ,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 ,首次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概念。但在世界范围内 ,美国首开环境影响评价制定之河。 1 966年 1 0月 ,…  相似文献   

13.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机制对该制度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公众参与的内容、程序等方面作了一些规定。而我国与美国在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中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与机制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童琦 《法制与社会》2011,(4):175-175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经济项目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程序。公众参与是许多国家环境法中的重要制度。如何使得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关乎民主、关乎正义的重要问题.本文要探讨的就是我固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在立法上的缺失和实践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马绍峰 《科技与法律》2004,(3):115-117,46
本文通过对美中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我国相关立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期望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进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发达国家在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当中引入了这一制度,以期实现环境法的民主化。目前我国也已经在环评法当中引入了该项制度,并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制度设计上而言,其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很不完善,立足于我国国情并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EIA制度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以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就是对立法方案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所获得的净收益的大小决定了立法方案是否可以实施以及实施后对其是否需要修改或废止的制度.加拿大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是加拿大规制影响分析制度的产物,是加拿大规制改革的重要制度措施.它萌芽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形成于本世纪初,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分析或评估的主体、对象、程序及方法,它在制度保障、规范指引、质量保障、公众参与方面对我国建立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力求从决策的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以厦门PX项目为例,对战略环评的运用做了一次理论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力求从决策的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以厦门PX项目为例,对战略环评的运用做了一次理论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