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天勇 《半月谈》2004,(16):6-38
这一轮宏观调控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央从一开始就明确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行业和领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大力支持.决不搞一刀切。然而现实状况却是。一些部门和地方.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下”。不问青红皂白地简单压缩规模。这种既不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准确理解.更不是在积极、正确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错误做法,应当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2.
立足县情抓发展重点拓展财源壮地方实力李启明分税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给地方财政的收入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为适应这种体制,地方政府既要坚决贯彻分税制的改革方针,维护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利益,更要培植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新财源。根据安远现有财源...  相似文献   

3.
正(1978~2018年)回顾四十年的改革历程,甘肃人大的立法工作跨越了四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色。一、起步摸索阶段(1978~1985年),地方立法从无到有,开始起步摸索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任务。1979年以前,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立  相似文献   

4.
施雪华 《人民论坛》2012,(21):36-37
在财权与事权倒挂的"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在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时从自身利益出发,替代、曲解中央制定的政策,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其事权压力障碍九政令不畅25.6%的受调查者选择"政令不畅",该项得票率列科学发展十大障碍第九位表现:近年来,中央制定了不少好政策,然而,很多政策付诸实践后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症结:主要在于政策执行阶段出现了偏差,即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对符合自身利  相似文献   

5.
熊勇清  郭兆 《求索》2012,(7):5-7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多元化的目标利益。出于不同的目标利益,中央、地方和企业已开始体现出不同的行为取向。针对政府与企业不同的行为主体,从产业与市场不同的角度建立相关利益协调机制,从源头破解积弊已久的多种利益割据,才能确保中央、地方和企业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体现出一致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没有进入一种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哪些利益归中央独享,哪些利益归地方独享,哪些利益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缺乏清晰界定,使中央与地方之间无法形成一种制度化、稳定化的利益均衡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7.
地方立法中的利益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地方立法实践中,政府部门在立法中谋求自身利益影响到立法公正的实现。从和谐社会的视野出发,良好的立法应当在各种各样的利益中间谋求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发展。目前的地方立法实践主要通过民主立法的方式来克服部门利益的不良影响,但强调立法机构在法规制定过程中的主导和调控作用更为重要。这要求立法机构完善现有立法机制和程序。  相似文献   

8.
2009年,在中央和国务院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大政方针中,提出了"调结构"。但是,对于"调结构"在学者和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和地方领导认为,应当利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把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淘汰掉。还有的学者和地方领导认为,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立法中的利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次结构,也是推动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根据利益主体的差别,可将利益划分为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三种类型.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原有利益结构呈现出从整体性到多元性、从均衡性到非均衡性、从稳定性到变动性的变化特征.当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构成、利益倾向和利益追求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朱春华 《传承》2008,(12):122-123
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经营理念的转变,与新的理论学说的兴起不无关系。企业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强、社会本位思想、系统论思想都为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理论基础。立法者注意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公司的营利目的与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股东有限责任与公司人格否认,都反映了立法者追求利益平衡的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11.
<正> 198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预算体制改革方案,标志着统收统支的中央集中型单一的宏观调控体系结束,及中央和省级两级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两级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扩大了地方(省)宏观管理权限,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快了地方企业发展步伐,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省级宏观调控作为上承中央调控,下衔微观经济活动的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分析目前省级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省级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探索在服从和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省级宏观调控如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协助中央对地方经济的调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级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1,(8):92-92
张颖举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宅基地经济潜能释放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冲突。,厘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被置换农户二大利益主体的利益边界,是分析和解决利益冲突的前提。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利益冲突是地方政府自利性与公共利益和被置换农户利益的冲突。应当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理顺中...  相似文献   

13.
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经营理念的转变,与新的理论学说的兴起不无关系.企业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强、社会本位思想、系统论思想都为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理论基础.立法者注意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公司的营利目的与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股东有限责任与公司人格否认,都反映了立法者追求利益平衡的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14.
刘振磊 《青年论坛》2014,(4):96-101
从19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序幕,政府主导的渐进式社会变革稳步推进;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调整更加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地方立法在地方治理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方立法实践中面临着质量控制、民主参与、利益樊篱等问题,也受制于社会变革与中央立法整体进程。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地方立法应当坚持民主化与科学化发展方向,积极引领、规范地方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原茵 《人民论坛》2014,(5):218-220
虽然没有独立的外交权,但在国际趋势、国家政策及地方利益的推动下,各国中央政府之下的各级地方政府有着活跃的对外交往,地方外交勃兴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变得尤为明显。文章试以河南省为例来分析地方外交产生的动因,并简要说明其地方外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应当成为行贿罪的主观要件,这一要件不应废除而应继续保留。在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这里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应理解为是指为谋取利益所提供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无论从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还是从立法原意或现实需要来看,以行贿手段谋取的所谓"不确定利益"都应当归属于"不正当利益"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利益诉求的规范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利益结构逐渐分化,代表社会各阶层的组织化利益诉求渐趋活跃。在这种形势下,经济组织(集团)却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盟,使其拥有了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使其他社会组织(集团)的利益诉求难以进入政府的决策过程,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难以具有社会整体性的合法性基础和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持,而这在社会生活中直接诱导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遏止利益联盟现象,规范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活动。  相似文献   

18.
对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的判断,不能简单套用“利益博弈论”来分析,更不能把地方利益之争简单归咎于财政体制。与其说是地方与中央进行利益博弈,倒不如说是宏观调控与中国特色的“双重竞争”机制不相适应,才造成了所谓的地方政府“不听话”现象  相似文献   

19.
杨金颖  邵刚 《前沿》2011,(13):17-1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分化日趋严重,各种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并已影响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只有科学分析当前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并找出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才能妥善协调好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远夫 《小康》2004,(8):59-60
稍加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中国 的这一轮宏观调控与以往真是大有不 同。有关的争论至今不绝于耳:从去年 即已开始的经济是否"过热",到中央 调控的力度和方向;从加息之争,到未 来中国经济"软着陆"还是"硬着 陆"……宏观经济环境前所未有的 复杂,宏观调控下的民营企业再次成 为政府、经济界以及企业界等各方关 注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民营企业可 能成为宏观调控的"牺牲品";也有人 说,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进行利益 博弈。 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 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教授和光大 金融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先生, 请他们分别分析了地方政府和民营企 业在宏观调控中的各自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