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王充天论     
在《论衡》中,王充吸取了天文学的一些科学成果和思想资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论,给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有力的打击,并对先秦史籍中的迷信思想和世俗的迷信传统作了一些批判,在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的贡献不可忽视。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揭示了文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还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唯心主义文化史观,完成了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的总体性建构。晚年恩格斯更是在面对一系列质疑和责难中捍卫并发展了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1901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主线,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一批判又涉及到对孔子的评价;其次,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麦孟华等对奴隶性的批判,最早提出了树立国民意识,而要树立一种新的国民意识,又涉及到科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文化革新方针的争论;最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4.
总结和分析中国古代无神论与有神论斗争的过程及其思想特征,对于当前坚持唯物论、批判“法轮功”,弘扬无神论、批判有神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同历史上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当代中国宗教问题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无神论,而宗教是有神论;二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建立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而宗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因此,无神论的执政党与有神论的宗教、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宗教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研究解决我国宗教问题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如何正确处理这两大课题?核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李秀玲 《前沿》2012,(19):67-69,137
空间维度逐渐成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主要对空间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于分析当代社会发展及其实质有重大意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而不是前者对后者的替代.  相似文献   

7.
钟敏 《群众》1999,(10)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宣传无神论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如果不坚持唯物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不在思想上、理论上同包括宗教神学在内的各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作斗争,那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有其基本的原则,即“宗教对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信教或不承认任何宗教,在公民中,绝不允许因宗教信仰的不同产生权利的不平等,国家对待信教与不信教的公民,一视同仁,在权利上一律平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原则,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宗教信仰自由,这一政策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是不矛盾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首位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拉布里奥拉,也是第二国际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工人运动活动家,他独特的政治思想直接影响了葛兰西。他在批判庸俗唯物主义和机会主义过程中,从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则和建党思想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造性阐释,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这不仅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葛兰西思想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欧诺 《前沿》2003,(2):17-18
对于让·梅叶 ,我是很晚才注意到的。这同我个人涉猎范围有限这个直接原因外 ,主要是因为西方哲学史著作对他长期忽略或“忘却”的结果。按照陈修斋、杨祖陶二位先生的说法 ,资产阶级革命告终以后 ,资产阶级连自己在革命前利用过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也都要抹煞 ,何况对梅叶这样具有反映劳动人民利益和要求的激进思想的哲学家呢。因此 ,梅叶之被长期埋没 ,似乎成了历史的必然。好在一些有责任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工作者们 ,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已开始恢复梅叶在哲学史上的应有的地位。的确 ,梅叶有很多过人之处 ,即使在历史巨人行列…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通过论述,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通过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的。在文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费尔巴哈是一位"半截子唯物主义者",主要是针对其宗教观和伦理学的批判,可谓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其结论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的唯物主义传统楚庄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中华文化,就其本源和主流考察,贯穿着一个唯物主义以及与之伴生的无神论和人本主义的传统,和西方不同,在中国从未出现过神学、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优良传统。中国...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分析了马赫主义对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种种攻击伎俩,并按照历时性批判与共时性批判相统一、内部批判与外部批判相统一、事实批判和价值批判相统一原则对马赫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种批判原则对认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流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中,唯物辩证法被理解为是以物质代替精神的一次性颠倒的产物。本文通过马克思1843——1847年间对黑格尔哲学五次批判的文本研究,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为从一般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也体现为从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异化史观。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革命的批判的方法,并把一般唯物主义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高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一些学者所提倡的实践辩证法,实质上是过去的解读思路在新的术语层面上的翻版。  相似文献   

14.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为了批判马赫主义曾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其中之一是:“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该书第57页)这里列宁把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归结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长期以来,苏联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历史性批判中,开创了自己哲学的新视野,突现了马克思哲学新的历史时代精神的实质,并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超越.而这一历史性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改造世界"对"解释世界"的超越;"社会化的人类"对"市民社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由来已久,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有没有超物质的创世 者与主宰者、形谢神灭还是灵魂不灭、祸福由人还是祸福由神这三个问题上。李洪志宣扬的 “神创说”、“元神不灭说”、“救世说”是有神论向无神论的全面挑衅,是赤裸裸的现代迷信。 回顾历史上无神论对有神论的批判斗争,大力弘扬无神论的光荣传统,对于剥开李洪志“法 轮大法”的华丽外衣,充分认识其荒谬性、反动性,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和思想水平,将是十 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期以来,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神秘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作祟,用各种形式巧妙包装的现代迷信也粉墨登场。科学遭到了亵渎,唯物主义、无神论遇到了新的挑战,一部分人的人生信仰出现了危机。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抵制各种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是我们在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对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进行提炼研究极具现实价值。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哲学结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认识上的应用及其实践价值共同构成恩格斯无神论思想之哲学结构。立基于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和历史唯物论观点认识宗教和有神论问题,并将之运用于社会实践。他还提出了辩证的生命观以启迪后人。这一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不仅奠定了今天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的基础,也为我们今天制定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处理好各种宗教关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论王充与王符的宗教神学批判和社会政治批判李少惠王充与王符在中国思想史上各自占有光辉的一页。王充哲学标志着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峰,他不仅把先秦以来的精气说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起唯物主义元气一元学说,而且对两汉以来种种神学迷信进行了全面的扫荡,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三重思想渊源: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二是德国古典哲学,三是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形式,但超越认识论维度,在存在论维度揭示意识形态从观念出发改变世界的空想性;德国古典哲学砥砺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存在论革命,并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社会学视域、功能学维度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现代涵义;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的全方位的尖锐批判,为马克思展开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历史材料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