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凡成熟的作家,总是以独具风格的创作,丰富喷红吐翠的文学苑圃。在台湾新文学中,吴浊流是一位文名昭著的作家。他不仅以其文学主张和社会活动为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创作风格鲜明的作品为新文学园地增添光彩。然而,他的创作也反映了台湾新文学某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具体地说,作家风格的形成固然是促进文学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座谈会上,台湾作家彭瑞金说到:叶石涛的文学活动,“横跨两个时代,可以说亲身经历了中国新文学在台湾萌芽、成长、蜕变的整个过程”,是“唯一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外,又长期不断地从事评论工作的特例。”所言不虚。叶石涛的文学生涯始于四十年代,步入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即侧重研究台湾省籍作家小说创作。他的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潮流蓬勃兴起,到9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散文创作中的一个特点即"感性"与"知性"的交融.本文具体分析了台湾女作家钟怡雯散文创作中感性与知性的呈现与交融,并将其置于台湾女性文学历史中加以考察,从中找出当今女性创作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陈若曦是一位有特殊经历的女作家。她亲身体验了台湾、中国大陆和北美三个社会生活。在当代台湾作家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有陈若曦这种经历了。寻视陈若曦在文学之路艰难跋涉的履痕,可以明显地看出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台大读书时的创作,第二时期离开大陆之初在香港和温哥华写的伤痕文学,第三时期80年以来在美国  相似文献   

5.
张炯 《台声》1996,(12)
朱秀娟女士是台湾作家中有特色的一位.她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她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她迄今创作小说、散文二十多种,且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她的长篇小说《女强人》不仅荣获1984年中山文艺奖,而且连续多年成为台湾的畅销书.关于她的创作,大陆学者撰写的多种台湾文学史和小说史,都给予相当地位.因而可以说,她的名字对于关心台湾文学发展的祖国大陆广大读者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三十多年来,一大批在校大学生散文作品的陆续问世,扩大了散文创作的新领域。年轻的作者面对台湾教育景观和社会现实,以独特的感受与追求,谱写出一支支激荡人心的音曲。考察他们创作的内容与特色,探讨其生发环境和存在问题,对加强台湾散文的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丁宇 《两岸关系》2013,(7):68-70
记者:您多年来从事台湾文学的研究,请问两岸文学界交流有哪些新动向?朱双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文学发展颇快,年轻一代的新作家、新作品不断涌现。新乡土文学、生态环保文学、历史地志书写、家族文学、少数民族创作(即"原住民文学"),都有长足的进展,这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说完全的。作为学者,我还是谈谈两岸学界交流的新动向。我为台  相似文献   

8.
探视历史 直面人生——古蒙仁与台湾的报导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报导文学介入现实人生古蒙仁,本名林日扬,1951年10月5日生于台湾云林县虎尾镇,中学时期即开始文学写作.考入辅仁大学中文系后,耽读于西洋和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并于1972年3月正式发表第一篇小说《盆中鳖》,引起文坛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在监狱中阅读、创作、出书,这对于绝大多数的受刑人来说,不啻新奇和梦想,甚至从来都不曾想过。然而在祖国宝岛台湾,却有这样一位青年作家,为众多身陷囹圄的受刑人打开了生命的故事盒,让他们在文学的天地之间获得了心灵的解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这就是被昵称为文坛“神奇魔法师”的欧银钏。欧银钏出生于台湾澎湖,大学毕业后,曾任台湾《皇冠》杂志编辑,现为台湾《民生报》记者。1996年曾应邀来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为作家,欧银钏以散文、小说创作为主,她下笔有情,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读者一起倘…  相似文献   

10.
王志彬 《前沿》2011,(22):131-135
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在岛内文坛的崛起,引起了两岸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困于研究资料不足或政治意识形态干扰等因素,致使两岸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尚不深入。开展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两岸学者既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进行审视,也要注意台湾地区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宏阔的视野,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创作的普遍意义和理论意义上不断寻求突破,以推动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健康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台湾的浪漫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官方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当代台湾的浪漫文学至少存在以下三大脉络。一是司马中原式的承载自我内在生命感觉的乡野传闻、灵异作品;二是以三毛、琼瑶、席慕容等为代表的浪漫爱情文学;三是70年代部分乡土文学作家和进步作家对抗工商文明的田园倾向或憧憬和呼唤社会变革的浪漫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12.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13.
《浊流三部曲》和《台湾人三部曲》是“对于钟肇政有深刻意义的代表作,在台湾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固然,强烈的现实意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其含蕴的独异文学体调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它是台湾文学川流里泛起的一个波澜,映托出乡土创作某些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在台湾于睡梦中与世长辞。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斯人已去,谨以此文纪念林清玄先生。  相似文献   

16.
为台湾新文学“打下第一锄、撒下第一粒种子”的赖和,是台湾最早以白话文写小说的作家,其创作带动了台湾新文学运动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他的小说的思想涵蕴,包括殖民统治下的反抗精神,对封建社会的陋习提出改革的期许,在法律不公背景下小民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现状关于战前的台湾文学,即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文学,在日本已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成绩。但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文学的研究,却没有多大的成果可以介绍。下面就有关的一些问题作直接的说明。 4年前,日本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文献要览》一书,该书收录了1945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台湾最具有血缘和历史文化关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从地缘政治来说,台湾永远都无法剥离的仍是中国。我们强调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并不是要否认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但再怎么特殊和不同,台湾文学在整体上仍未脱离中国文化这一母体。  相似文献   

19.
(一) 台湾文学在与大陆文学相对隔绝的状态下走过了自己特有的40年。40年中,除了戏剧不太景气外,小说、诗歌、散文皆有可观者。就艺术水准而言,散文的成就还在小说之上。教育水准的提高造就了广大的读者群,报刊业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园地(据统计台湾报刊每月刊载散文多达5千余篇),孤悬海外的抑郁心境与思乡情怀,是散文奇葩怒放的第一层原因。进一步考究,我们还会发现这种现象与中国散文源远流长的传统有关,一份从先秦  相似文献   

20.
台湾乡土文学对于闽南文化的感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时期,台湾文学界有学者提出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看法,认为台湾文学经过乡土作家们反映台湾社会现实的努力,加上50年的异族统治,“终于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为了论证这个看法,他还引用一位著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所说的“台湾虽然在政治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的话来加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这位学者对台湾文学与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至少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且不提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从台湾乡土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的关系看,二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在台湾乡土文学的发轫期、成长期、还是当代,台湾乡土文学从不脱离祖国大陆文化而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