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辛汶  李东兴 《人大建设》2005,(11):32-33
检察院当原告“公益诉讼鼻祖”的破冰之旅 说起公益诉讼案件,首先应当把目光聚焦到1997年方城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国有资产流失案.这是全国第一起由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被专家们称为“公益诉讼鼻祖”.  相似文献   

2.
要了解日本的水灾管理.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的水害诉讼大案。其中,发生在2001年的“野并水害诉讼”案和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大东水害诉讼”案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谁主张,谁举证”是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而举证责任倒置是该原则的有益补充。在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符合法律证明规律,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刑讯逼供案件中,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是,被告对其提出的刑讯逼供诉讼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而公诉机关的诉讼角色只是对其诉讼主张进行反驳也即反证。  相似文献   

4.
现代诉讼观念的建立,须以传统诉讼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既要发挥其积极功能,又要突破其樊篱,实现对其的整体性超越;应当以“均衡”为原则,实现从极端的“国家本位”、“权力本位”、“义务本位”向“个人本位”、“权利本位”的转变,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权利为本位的正确诉讼观。在寻求诉讼救济上,既是积极的、主动的,又是理性的、灵活的,在相容互补的基础上实现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的协调一致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傲  侯皓瀚 《理论月刊》2023,(11):120-127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作为传统检察职能的突破与发展,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中形成了新的权力配置格局。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存在受案范围“等”外领域扩张的无序化、起诉资格与起诉顺位的结构化以及办案模式实然层面的主导化。而检察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托于固有的当事人适格、诉讼担当、诉讼信托以及支持起诉等理论,并未区分法律监督与直接提起诉讼之间的权力—权利界限。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应然状态应考量公益诉讼起诉人的立法定位、调查取证的权利边界以及不同程序之间衔接的具体向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据《法制日报》2006年1月9日报道,由法制日报社与中华律师协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等单位协办的“2005年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结果于1月8日在京揭晓,佘祥林案等十个案件成为2005年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笔者认为,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最大的亮点不在于评选本身,而在于将“影响性诉讼”真正纳入公众的关注视野。“影响性诉讼”的价值就在于影响,在于超越个案自身的特殊影响力。可以预言“,影响性诉讼”这个大多数人还显陌生的新概念将随着本次评选活动为社会所知晓。对于…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就有着“厌诉”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普及法律知识活动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百姓懂得了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但是,拿起法律武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到法院打官司。近年来,众多原来可以不进入诉讼的纠纷,进入了诉讼,“不蒸(争)馒头争口气”,“一怒之下上法庭”的“激情诉讼”已在许多国人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式。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缠诉”.“滥诉”的行为:有的人因为对审理结果不满,反复申诉;有的甚至耗费终生精力成了“上访专业户”,造成部分基层法院受案率直线上升,出现了“诉讼爆炸”。其中少数国人在盲目地追求诉讼的过程时。甚至忽视了诉讼的本来目的。其实,一纸爿决只是手段,诉讼也并非解决纠纷的惟一途径,良好的结局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从不敢诉、不懂诉到权利意识增强后产生。诉讼爆炸”,是许多法治国家建立初期的“通病”,而从“好诉”走向理性的诉讼。则是一个良性的回归过程,也是一个法治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今天我们提倡少诉.慎诉,与二十年前的不懂诉.不敢诉,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历史意义。这是富有权利意识的现代人的理性选择,它既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谛。其实,解决纠纷不止诉讼这一条路,在许多情况下,采取其他更沮和的方式也同样能够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稿件,就想说明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8.
真相欲求是刑事司法的关键目标之一,但不同诉讼主体对“真相”的建构可能不同。以“复旦投毒案”为例,控辩双方既对“整体论”与“原子论”的认知路径存在分歧,又对“排除合理怀疑”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致使双方对案件性质的认定截然不同。要解决此冲突,法官应整合“原子主义”“整体主义”思维,并为“排除合理怀疑”划界,但对“原子论”的追求应止于诉讼经济理性,对“合理”的理解不可超越经验、逻辑而向裁判可接受性妥协。总体而言,真相发现需要以诉讼公正为底线,应回归程序理性指导下的价值权衡原则,进而弥合双方的诉讼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给了那些“潜心钻营法律空子,企图利用司法程序实现自己不光彩目的”的“恶意诉讼者”一个明确的回答:法律对恶意诉讼说“不”!  相似文献   

10.
谢进杰 《岭南学刊》2009,(3):56-61,93
在诉讼模式演变的背后,审判对象的重心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由“犯罪嫌疑人”到“犯罪行为”的转变,审判对象的性质呈现出在“犯罪嫌疑”与“控诉主张”间的位移。审判对象历史变迁过程给予我们这样的重要启示:审判对象与其所附着的诉讼结构发生着一种内在联系,它只有在趋于理性的诉讼构造之中才能获得合理的规定并有效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两岸民事司法中的平行诉讼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源 《台湾研究集刊》2004,18(1):12-21,35
平行诉讼是当前涉台民事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与其他复合法域国家有所不同 ,两岸平行诉讼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台湾当局不允许大陆居民以民事诉讼为由申请进入台湾地区 ,当事人接近司法权利的行使受到人为限制。对当前人民法院关于两岸平行诉讼的司法实践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 ,不同法院对重复诉讼和对抗诉讼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做法不一致的原因在于 ,立法或司法解释对审理涉台民事案件适用程序法问题的指引不明确。为消除平行诉讼产生的负面效应 ,在两岸授权民间团体的事务性商谈难以恢复的情况下 ,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制定司法解释的方式确立“不方便法院原则”、“待决诉讼”、“协议管辖”以及“裁量管辖”等解决两岸民事司法管辖权冲突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仅限于主观诉讼的传统行政诉讼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日益增加的公益保护的要求。为此 ,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在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等领域中确立了客观诉讼 ,或通过判例扩张性解释“法律权利”与“损害”等概念 ,使传统的主观诉讼客观化  相似文献   

13.
新设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原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共同构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两类重要的诉讼类型,但是这两类诉讼却表现出了制度功能的重合性和诉讼属性的一致性。从表象上来看,两类诉讼似乎存在着某种差异性,但是分析本质就会发现,二者实际上具有相同的目的和功能,在适用范围、审判程序、诉讼目的、诉讼请求、权利诉求、诉讼标的、诉讼本质、诉讼前提、救济对象、理论基础和诉讼程序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以环境公共利益作为理论基础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合二为一,统合为新的诉讼类型并将其称为“生态环境诉讼”,新“生态环境诉讼”的起诉主体可以依次安排为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  相似文献   

14.
一个﹃诉讼专业户﹄的传奇○李浩明一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今,360行之外竟还派生出第361行———“诉讼专业户”了?没错,此“专业户”姓廉名琦。1958年出生的他既无法学专业学历,也无律师职业执照,一个无业游民却红红火火地干起了“诉讼专业户”。不过,...  相似文献   

15.
从维护自身权利角度出发,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诉讼观念有所变化。“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被历代统治者巧妙运用,以“息讼”的方式达到其统治目的,“厌讼”成为相当普遍的诉讼心理。现代社会,中国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随之诉讼观念也发生变化。由于法律制度本身和权利主体自身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面对诉讼时选择了规避,转向其他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近期有媒体披露,最高人民法院已下发民事裁定书,决定提审历经诉讼波折的“常州毒地案”。这一消息,令社会各界尤其是环保公益组织,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早在五年前发生的“常州毒地案”,导致数百名学生异常患病,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公愤。其后,知名环保组织“中国绿发会”和“自然之友”联手发起环境公益诉讼,但诉讼过程却一路坆坷。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司法制度的一项有机组成部分,“Forensic Science”已与其诉讼法律文化紧密融为一体。美国诉讼活动中,双方当事人对于某项专门性问题进行举证时,往往需要运用被称为“Forensic Scieilce”的科学实证活动予以证明。在将“Forellsic Science”一词引入国内的同时,必须在中文语境基础上对其进行准确界定与诠释。通过中美诉讼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对我国现有相关专业术语进行辨析后可以发现,“司法鉴定”一词与“Forensic Science”不仅在内涵、外延上较为吻合,亦符合我国诉讼制度与司法实践的现实要求。同时,采用“司法鉴定”一词,还可以充分反映出“Forensic Science”的本质属性,避免因中文界定的偏差而造成不必要的争议与误解。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以后 ,法国的刑事诉讼法对预审法官的职能进行了调整 ;加强了律师的各项权利和对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 ;将“预防性拘押”改为“先行拘押” ;引入英美法系的对抗式诉讼模式。日本刑事诉讼法依次受到中国、法国、德国、美国法的影响 ,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法律特色 ,学者们称之为“混合式”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以今天标准评判显得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都曾经在法庭上正儿八经地发生过:虫子可以当被告,驴子被法庭宣告死刑后押上绞刑架,不一而足。如果这些另类诉讼是笑话,那么,当时光继续前行,一些另类诉讼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比如以未出生的“下一代”为原告针对环境保护提出的“代际公平”诉讼和看似“好事者之诉”的纳税人诉讼,它给人们带来了另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法律与生活》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社会争议的解决”,本内容紧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把诉讼的学理知识与纠纷解决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对“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诉讼实现公平正义”的延伸和拓展。通过探究,学生应能够以诉讼主体的身份,参与庭审活动,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推进诉讼程序,切身体会运用民事诉讼程序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步骤、环节,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