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帆 《党政论坛》2008,(18):10-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人问我:“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也会死很多人吗?” 我说:“不会。在美国,像汶川、北川自然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可能压根儿就没几个人住。”而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中国的直接受灾人口,就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建设,根在良心。 汶川大地震中有一则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6日下午6点半,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100个小时,救援官兵从什邡县汉旺镇坍塌的废墟里抬出一位虚弱得已昏迷的受难者,名叫刘德云。人们吃惊地发现,他的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他告诉女儿:“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一个突然遭到灭顶之灾的人,濒临死亡时留下的遗言竟是告诉子女替他归还欠债,可见欠债还钱的诚信已多么深地植于他的内心。  相似文献   

3.
宋晓军 《党政论坛》2008,(22):50-50
“餐刀插进了热蜂蜜”——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听到的有关青藏高原成因最形象的比喻。“餐刀”指的就是相对坚硬的印度洋板块,而“热蜂蜜”指的是相对柔软的青藏高原板块。  相似文献   

4.
孙国俊 《党政论坛》2011,(13):60-60
成熟的领导干部应当更稳健,善于与方方面面和解,但这种“和解”,不是不要原则,不要批评,不要指责的“好好先生”,而是善于抓大放小、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的一种能力和智慧,最终达到和谐团结的目的。为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做到以下几种“和解”:  相似文献   

5.
石母     
齐人 《学理论》2008,(13):11-11
五月十二日,母亲节的第二天,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灾区救援中,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动人故事迅速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我提议:为这位母亲立个雕像吧,仅仅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宛诗平 《党政论坛》2012,(19):63-63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她提出的这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关注和热议。王安忆的三个“嘱咐”概括来看,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笔者以为,“王安忆三嘱”看似浅显.其实都是王安忆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读之品之,恰似一壶香茗,沁人心脾,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08,(14):F0004-F000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领导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  相似文献   

8.
劳动竞赛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还要不要存在发展?如何发展,能否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作用?本文就这方面问题作一探讨。一、经济激长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坚持发展劳过竞赛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转变”后;引起全党全国高度重视,掀起了学习和加速“两个转变”的热潮。但是,对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工会系统和企业界有人提出质疑,“现在搞两个转变还要不要搞劳动竞赛?”有人说:“竞赛是老一套,竞争才是时尚!”出现了劳动竞赛消…  相似文献   

9.
谢艺明 《民主》2012,(1):17-19
“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的目的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质量。即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减负”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更关注取得结果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减负提质开始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一线教师的自觉探索走向行政规范。  相似文献   

10.
李伦新 《党政论坛》2008,(11):63-63
汶川大地震发生七天后,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举国同悲,汽笛哀鸣,国旗半垂,江河呜咽,草木含哀,全国人民为遇难同胞深切哀悼,我也在家里面向西南,鞠躬致哀,在内心默念:“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禁不住又一次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1.
江南尘 《学理论》2008,(15):79-79
在汶川大地震中,跳出一个“范跑跑”,有人颇以为羞,其实不必。即使“范跑跑”仍然坚持自己的言行无甚不妥,逃生行为属于本能:不应受到公众批判,甚而有人赞成“范跑跑”的理论,同情“范跑跑”的实践,捧他“坦率”,声称逃跑是他的自由,发表逃跑感言也是他的自由,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我们也不必动肝火。  相似文献   

12.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是邓小平在1989年下半年针对苏联、东欧出现动乱,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制裁的情况下,提出的对待国际局势的策略方针,也是保证中国在各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的基本方针。一、冶有观实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民要80年代末,国际局势急剧动荡,对这一剧变怎么看?它是否改变了和平和发展的主题?这关系到我们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的大问题。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要“冷群观察”、“不要急,也急不得”,(《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3.
湖南长沙市委书3己阳宝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了一番很耐人寻味的心里话:“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做不到,也千万不要造孽一方。”他又说:“为官一任,留下政绩不易,但也要留下痕迹,无论如何不要留下劣迹。”这番话,值得每个地方官员认认真真地思考思考。从古至今,造福一方的人真是数不胜数、李冰修都江堰是造福一方,李春修赵州桥是造福一方,苏东坡在杭州筑“苏公堤”,左宗棠在新疆栽“左公柳”,也都是造福一方。作为一个河北人,我常以生长在名牌产品“小站稻”的产地而自豪。但直到最近读书才发现,在宋代以前,…  相似文献   

14.
知止     
海岸 《党政论坛》2008,(12):53-53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15.
“有用”的基本解释是:“可以利用、有价值、耐用、有功用、有用处”等。《庄子·人间世》上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用”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如物理上的术语“有用功”和“无用功”。  相似文献   

16.
华青 《瞭望》2001,(17)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民进党、岛内外“台独”分子接连做出一系列动作,蓄意制造分裂引起世人关注。提出“统合论”曲线拒“统”抗“合”新年伊始,台湾当局领导人“元旦讲话”提出所谓处理两岸关系的“统合论”,并排列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说法,一时引起众说纷纭。3月1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向参加所谓“世界台湾人大会”的一群“台独菁英”真情表白:“统合只是过程”,是要“寻求统独间的共识”,“不要一看到‘统’、一看到‘合’,就以为要被统被合”;要明白“同一字、同一问题,我们可以做有利自己的解释”;李登辉前年发表“特殊国与…  相似文献   

17.
自汶川大地震发生这个灾难性时刻起,中华民族展开了一场晾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力量。而思想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生命线”、“生命通道”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活力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民主生活会上,一位同志针对领导的错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会后这位领导不是认真反省思过,而是恼羞成怒:“这小子当着上级领导和这么多人的面揭我的短,丢我的‘面子’,以后也别怪我对他不讲情面”。类似这种要“面子”不要真理,要“面子”不要原则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何谓“面子”?“面子”即脸面、情面也、不愿丢“面子”,这本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应该怎样理解和看待“面子”。有了过错,是勇于认错,改过自新,还是文过饰非,死不认错?这不仅是怎样对待“面子”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高低和党性原则强…  相似文献   

19.
肖保根 《党政论坛》2014,(12):63-63
钓鱼岛,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一向是中国领土。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1972年9月,日本前首相田中访华,曾要求周恩来总理明确该岛的归属权。周恩来表示:“现在还是不要讨论,地图上又没有标。出了石油就成问题了。”对此日方没有异议。1978年8月,日本前外相园田直在北京又老调重谈,邓小平提出“一如既往,搁置它20年、30年嘛”。日方也点头同意了。  相似文献   

20.
“不搞争论”还要不要“统一思想”?杜渺邓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回顾我们党有史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一些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出:许多无意义、无休止的党内之争,曾经贻误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拖延了我们许多宝贵事业。实践已经反复证明,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