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裁缝 《各界》2013,(9):3-3
刘备发表的登基诏书,全篇都是声讨魏国曹丕篡夺汉家皇位。但结尾却猛地大转身,落到了讨伐东吴上来。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人,都认可这一转折。东吴孙权杀了关羽,他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2.
王庆顺 《各界》2014,(3):80-8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坐稳皇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将权杖顺利地传给儿孙,他开始滥杀被他视为“功高震主”的功臣。但,贵为天子的朱元璋却与乞丐王七结为莫逆并“善始善终”。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旭 《学理论》2013,(22):168-169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朱姓王室的稳定统治实行了宗藩制度。宗藩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从而分封藩王并且规定了明代藩王的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等特权。明代皇位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有着一定的关系,宗藩制度对于皇位继承制给予了补充,但二者却也相互矛盾。在宗藩制度下,强大的诸王为夺取皇位屡屡发动叛乱,对于皇位的继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王朝,它由满族建立,因此与其他汉族王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这其中又以皇位继承制度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制度的内容上看,这一制度与汉族王朝单纯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先后出现了汗位推举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从保证统治的效果上看与其他王朝相比,其内容虽复杂多样,但却保障了清一代皇位继承的相对平稳。同时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一,这一制度仍然无法避免几千年来汉族封建王朝宗法制的影响。从古代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与父死子继两方面进行论述,力图探寻古代宗法制对清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邸海林 《学理论》2013,(23):250-251
卫绍王是金朝第七位皇帝,多数学者认为他是因"柔弱而鲜智能"而被章宗看好继位。笔者认为其继位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通过对世宗"越子传孙"的皇位继承法、章宗朝两大政治集团权力斗争以及完颜永济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对完颜永济继承皇位的相关问题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庆顺 《各界》2013,(10):3-3
唐末帝李从珂登上皇位后,怕拥兵自重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谋反,便将其召回京师软禁了起来,并在其身边安插耳目——他的妹妹,石敬瑭的夫人魏国公主.石敬瑭知道自己处境险恶,便想方设法让枕边人与自己一条心.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论述政治错误与理论错误的关系时曾强调指出:“如果一个人从他自觉运用的一定原理出发犯了错误,那末不找出他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就无法完全弄清他的任何错误,包括政治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第449页)。同样,要完全弄清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错误,也必须找出它的理论根源,这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这一理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从原则上作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一、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1.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候海明 《党政论坛》2008,(22):43-43
康熙在位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以及鳌拜。”听完此言,众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4,(8):44-44
【选自】《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相似文献   

11.
善于总结经验,从分析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修正错误,开拓创新,是一个革命政党实现正确决策、不断完善决策的重要环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以他卓越的智慧和胆识,全方位、多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吸取营养,领导全党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某干部家里翻建房屋,引来了不少送礼人,可均被他一一谢绝。有人劝他:“这次就收下吧,下不为例嘛。”他回答:“怎能‘下不为例”?还是“现不为例’的好。”此事在群众中不胫而走,颇受好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下不为例”之说似已屡闻不鲜。有些同志,明知那么做有违章法,由于“下不为例”,便心安理得地照做不误;明知某人犯有错误,由于“下不为例”,便放弃了对其的处罚。这“下不为例”,表面看来对错误、问题已有认识,并将予以纠正,实质上却往往成了为错误开脱的托词{成了滋生问题的“催化剂”,是与“令行禁止”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是毛泽东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不仅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论述了错误的"难免"性及其两重性,要求我们必须"争取错误犯得最少",必须善于将错误导向正确,而且明确提出了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与此同时,他还身体力行,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错误的责任。所有这些,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4.
文官掌权 汉桓帝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男性继承人,皇位出现空缺,顿时人心惶惶,政局不安。窦皇后升任窦太后,以陈藩为太傅,录尚书事,处理军国大政。太傅是汉代最高官职,比太尉、司徒、司空还要高,基本处于空缺状态,很少授予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然而,排除爆炸物却容不得人犯错误。不要说判断上的错误。就是手指上一次小小的粗心与疏忽,都可能引起爆炸,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对一个认识终究有限的个人来说,要在成千上万次动作中不犯一次错误,那真是难以想象的。但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确有这样一位反爆炸破坏的专家。他就是解放军某科学试验场主任、反爆专家张志贤,今年四十九岁。他排除过上百种型号、上万件险情丛生的爆炸物品,死神在他面前怯生生地后退。有人说他“神”,也有人说他是与幸运相伴,但更有人说他是与死神相随。一句话:他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迷雾之中,真可算是一个与“死神”打交道的人。  相似文献   

16.
被检察院羁押407天后,属错误逮捕,获国家赔偿1.5万元;然而为何不返还违法扣押的财产今年59岁的吴鑫发没有想到,11年前一场“飞来”的官司整个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从一个经营不错的生意人变成了“上访专业户”。经过长年不断的申诉,司法机关虽然最后确认了当年对他错误的拘捕,吴鑫发也获得了国家赔偿,但吴被扣押的80多万财产却至今没有要回。  相似文献   

17.
章立早 《团结》2005,(3):47-48
(一)“阿斗”似乎成了“愚钝”、“笨蛋”的代名词。其实,三国时代那位扶不起的刘后主阿斗并非天资愚钝,在他幼童时期,诸葛亮曾对他进行过智力测验,并夸奖他智力非一般。可他后来的表现为什么显得如此“愚钝”、“笨蛋”呢?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刘备在世的时候,名为太子的阿斗,当然无权过问政务,自然得不到锻炼的机会。17岁那年,当刘备一命呜呼后,他匆匆登上皇位,名义上虽然成了一国之主,但一切政令和军令,事无巨细地都由诸葛亮和一班老臣包办。他不过是一位享享清福的安乐王,什么事情也不用操心。可是,当诸葛亮和那班全力…  相似文献   

18.
辽朝六世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生于辽保宁三年(971),为辽景宗耶律贤与承天皇后萧燕燕所生的长子。982年,年仅12岁的耶律隆绪继承了景宗的皇位,史称辽圣宗。辽王朝在辽圣宗与母亲承天太后萧燕燕合力治国,达到了盛世顶峰,可是却因辽圣宗的元妃萧耨斤,专权祸国,败坏朝纲,致辽王朝步入衰败路。  相似文献   

19.
某厂一位党支部书记,一次到一个青工的宿舍去,一进屋看见床上坐着一个陌生姑娘。这位青工急忙站起来介绍说:这是我老家来的未婚妻。支书找这个青工本来是要批评他的,可是一想到这小伙子找到对象不容易,如果把他的缺点、错误都摆出来,他的对象就可能吹了,今后的工作就更难做了。假如利用这一机会,讲讲他的优点,可能会激发他的上进心。于是支书向姑娘详细介绍了这位青  相似文献   

20.
周冉 《各界》2012,(11)
华君武给自己刻了一方图章:“大愚若智”,意思是以为自己很聪明,紧跟形势,其实是个大笨蛋。他说,过去做过的最不好的事情就是画了这些画,犯了这些错误;最好的事,就是画了蒋介石,特务要暗杀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