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2年,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并请末代皇帝溥仪吃晚饭,此次历时5个多小时的接见,其谈话内容和细节至今鲜为人知。而当时负责中南海总特灶膳食管理工作的张宝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与溥仪,这两位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虽然长期在政治舞台上“同台演出”,极尽呼风唤雨之能事,现实中两人却是从未谋面、形同陌路。翻看各种史籍,即便是稗官野史,也从无半点两人直接交往的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3.
康艳华 《各界》2011,(3):88-90
张作霖自幼家贫,无力就学。仅念了三个月的私塾。但就是这么一位在老百姓眼中胸无点墨、穷兵黩武的人物,后来竟然高度重视教育。在其当权时期,东北的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孙燕 《民主》2010,(2):52-52
记得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他不当皇帝后,连房门怎么开关都不会,因为以前他什么都是别人伺候。当代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就是独生子女,他们许多事可以依赖家长,  相似文献   

5.
程亚娟 《各界》2011,(10):76-77
1916年4月22日,张作霖被任命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成为奉天的最高行政长官。主政伊始,张作霖颇费了一番心思。1916年6月28日,张作霖与帮办冯德麟一起发布了一个阐述施政方针的告示。这个告示别出心裁,堪称中国第一个白话文告示。  相似文献   

6.
李淑贤  王庆祥 《各界》2010,(11):85-87
溥仪特赦后只活了8年,就被肾癌夺去了生命,从时间看比50多年的前半生短了许多倍,而从生命的意义看,却胜过前半生不知多少倍。在我们共同生活的5年半里,我们有甜蜜的恋爱,幸福的婚姻和在病痛中互相照顾的温暖而体贴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溥仪自1932年担任伪满洲国执政以来,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傀儡元首生涯,无论是担任"执政"或是"皇帝",其元首地位的傀儡性质从未发生改变,依然处于日本侵略者的操控下。本文从伪满元首溥仪的这一人物角度出发,运用史料,从溥仪由执政到皇帝,二次赴日以及作为元首被操纵和限制等方面充分论证伪满政权的傀儡性。  相似文献   

8.
郑挺颖 《各界》2011,(5):17-19
溥仪赶紧焚烧日记 1945年8月10日,溥仪得知日本军队准备退守伪满洲国南部,他本人也将被从“首都”长春紧急转移至中朝边境城市通化。溥仪开始收拾金银细软。他亲自监督将珍贵文物装箱,共有57只大术箱备用。他销毁了部分文件、14年来所写的一些日记以及在不同场合下拍摄的家庭纪录片。  相似文献   

9.
佟伟 《侨园》2013,(10):70-70
<正>在辽宁凌海市东部,有一个叫石山的幽静小镇。这个藏在山坳里的地方名声不大,然而罕为人知的是,这里却埋着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张作霖。石山地方虽小,却有大大小小十三个山头,北瞻巍巍闾山,南眺茫茫辽东湾,西俯涛涛凌河,东览百里苇海。故古时人们称此地为"十三山",叫白了就是"石山"了,石山由此得名。其中,在石山镇的驿马坊村清晰可见,两边的大山有一座叫鹰嘴山,其形像大鹏鸟,呈振翅欲飞状。另一座叫猴头山,中间原来是一座圆头小山,所以民间直流传"两山夹一杠,辈辈出皇上"的顺口溜。另外,周围还有印山、马鞍山,这暗合古人"马上封侯"、"封侯挂印"的寓意。石山是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医巫闾山山脉的龙头。闾山千年来是佛、道修身养性和皇家祭祀山神之地,倍受历代帝王、权臣和雅士推崇,为舜封十二大名山  相似文献   

10.
马德伟 《侨园》2011,(6):50
日前,记者见到一幅落款为作霖的书法条幅,字为楷书。众所周知,张作霖是中国近代史上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民间一直盛传张作霖没上过几天学,更不会写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记者采访了沈阳帅府博物馆研究员杨景华先生。  相似文献   

11.
"媒介交往共识"是主体间互相理解、一致融合、共担责任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差异性的技术条件、公度性的制度条件和价值性的观念条件的制约。它是由被动共识、客观共识、自由共识与消极共识、中立共识、积极共识这两个三元结构构成的两大系统。实现媒介交往共识要找出可能条件、建立务实行动、深入理解客体、善于融合意见和敢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2.
徐笑良 《学理论》2014,(6):280-28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要求。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强调交往需要主体间平等交流,实现理解。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带来很多启示。以其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交往态度,实现双方地位的平等,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形式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13.
徐立娟  韩苗 《学理论》2011,(14):39-4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0)
网络交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有着不同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点。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网络交往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网络交往的特点、动机、理论、研究方法,探讨网络交往在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领域的交往理论从隐匿于理性高扬的主体性哲学到敢于承认他者存在、确立交互主体思维,经历了逐渐展开、充实和具体化过程.其间,从唯我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境遇对交往理论的审视,提高了人们认知和评判理性、自我与他者交往关系的能力;以人身体不完满性为依托的交往媒介成为多元主体对话的桥梁,推动了交往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主体间交往并不必然达成协作的社会目的,相反通过意见互换与沟通包容矛盾冲突、使协作与对抗共存才应为交往的常态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徐闻 《理论视野》2011,(4):70-71
一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理性赋予每个个体以交往能力。而个体的交往能力是个体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实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成功的交往,都是遵守了交往规  相似文献   

17.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哲学界对交往的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从交往的观点看,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认定为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没有将人对客体物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做明确的区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鹏坚 《理论探索》2005,25(2):26-28
交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交往已从血缘、民族内受地域限制的交往 ,扩大到不同民族之间世界性的交往 ,而“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制度是交往的产物 ,同时 ,制度又对交往起着调节交往行为、控制冲突增强合作、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提炼出一组唯物史观的物质范畴:分工、交往活动、交往形式和生产力,并阐述了以生产力发展程度为基础的诸范畴之间的关系.以生产力为基础,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生产力发展引起并制约着分工的发展,分工有自然引起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不同发展程度的分工和生产力水平又会有不同的交往形式.以下将对其之间的关系做浅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在社会科学界有着巨大影响。综观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交往行为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其重要目的。近年来,我国有学者从文明视野研究交往行为,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观有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