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鑫良 《民主》2008,(12):5-8
中南海连着宝塔山,万水千山隔不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老百姓喜吃“定心丸”。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笔者想起了当年延安儿女歌颂农村改革的陕北信天游。“一穷二白”不是社会主义延安地区(今延安市)志丹县原名保安县,是陕甘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刘志丹的故乡。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毛泽东题词)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决定将其改名为志丹县。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0)
土地革命时期照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机关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要求,并结合照金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动群众进行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的工作,最终将散落各地的游击队改编为正式的红二十六军,这些军事工作对于照金苏维埃政权和以后的陕甘边革命斗争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政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传统社会推行教化、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机构,在同治年间(1862-1874)陕甘地区的回民起义被平定之后,陕甘地区将书院的重建、兴建作为了整体社会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重新构建陕甘地区包括回民在内的居民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1935年8月底走出草地后,改称“北上先遣支队”,后又改称“陕甘支队”。11初,同陕北红军会合后,再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虽短短两个月,却三易其名。由于这段时间,党内斗争尖锐化,环境又非常恶劣,其史事没有留下较详细的文字资料。因而,在现在一些论著、回忆录以及教科书中,对这一时期红军使用的番号记述较为混乱。仅“陕甘支队”组编地点,就有巴西、俄界、哈达铺三种说法,等等。 如陆定一、贾拓夫同志在1935年10月于吴起镇编写的《长征歌》唱道:“九月出发潘州城(紧邻巴西——引者),陕甘支队东北行”。(转引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19页)即说“陕甘支队”在巴西时就已组编。又由于两个“支队”改编时间相隔很近,有些回忆录和论著都统而概之说“陕甘支队即北上先遣支队”。蒋耀德同志在《长征中的红色干部团》文中说:在巴西“临时组织北上先  相似文献   

5.
曾曦 《各界》2014,(7):39-41
第一次到照金 习仲勋同志第一次到照金的时间是1932年5月上旬。 1932年3月,在省委特派员刘林圃的领导下,我党在习仲勋所在的国民党杨虎城部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的驻防地两当发动了兵变。1932年4月,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由许天杰任支队长,由时任中共营委书记的习仲勋任队委书记。  相似文献   

6.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总体上来看进行得比较成功,主要原因是当时陕甘边根据地的领导机关能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措施。照金时期的成功经验不仅对后来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也为西北根据地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借鉴,为党取得全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8)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即陕甘边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由于其"特殊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同时也成为党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及北上抗日的出发点。作为"硕果仅存"的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是加强党的建设和进行武装斗争的典范,其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西北地区革命力量的发展,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精神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长征精神之研究伊胜利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进行了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长征是指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第25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纵横福建、江西、广东、...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重大贡献汪冬保周恩来于1927年11月上旬到上海中共中央工作,一直到1931年12月他调到中央苏区工作止这个阶段的大部分时间,他在中共中央领导着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特科的工作,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工作的主要主持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7)
习仲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领导人,也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等人在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初,就把文化教育对人的深远影响看得非常重视,因此在根据地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工作,分别从干部、学校、社会三类群体着手开展,提高所在地人们的文化水平,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陕甘边地区革命的成功创立了永不磨灭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11.
钱昊平 《党政论坛》2008,(24):20-21
1984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  相似文献   

12.
今年10月15日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诞辰100周年,本刊特邀刘永昌同志采访了刘志丹将军的四弟,回忆习仲勋对刘志丹家人关心与帮助的故事,以此来纪念刘志丹生前战友,陕甘苏区创始人之一,西北解放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习仲勋同志。  相似文献   

13.
时政要览     
《求知》2007,(5):1-1
2007年3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4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了方永刚教授。2007年4月9日至10日,全国纠风工作会议召开。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2007年4月29日,《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发布。2007年4月17日,环渤海省市深化合作座谈会在津召开。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2)
西安事变后,陕甘局面骤然紧张,善后事宜成为当务之急。邓宝珊冷静应对,力主和平,旋即应时而出,襄助杨虎城处理危机。邓为实现陕甘问题政治解决奔走各方,数度谒蒋,陈说利害。由于顺应时势、人心,且沟通有术,邓不仅保全了杨氏的体面,更促成他与蒋介石之间暂时的和解;推动了善后方案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小小餐券反映朴素品质 1949年夏,中共中央进入北平,作为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入住中南海时,在丰泽园内中心偏西处选中了一座院子,名为“含和堂”,后又住进永福堂。彭德怀迁进中南海后,朱德把院子让给了自己的这位老副手,搬到了乙楼。  相似文献   

16.
周铁农 《团结》2010,(3):4-9
去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认真总结中周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共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深入分析,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7.
樊莉莉 《党政论坛》2014,(21):46-48
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之一。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领导在干部工作中的重要体规。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管干部的思想。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对党管干部原则作出明确规定。1962年,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党管干部原则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中共历史上,最年轻的领导者是谁?答案是博古。他从团中央书记一跃成为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被人笑称为“中共中央的小伙子”;也被认为曾追随王明宗派集团,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24岁突上巅峰,28岁交出大权,39岁飞机失事罹难。原名秦邦宪的博古,未能走出1946年。2010年4月30日,中央音乐学院对面一家书屋,博古之子秦铁,讲述了他眼里真正的父亲博古。  相似文献   

19.
李平 《各界》2011,(3):24-26
1980年2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重要议程之一是为“文革”最大冤案的刘少奇主席平反昭雪,撤销中共中央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所有罪名以及将其“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还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闫树军 《党政论坛》2010,(10):39-39
1984年9月,一个署名“华兴”的老人,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信,要求顺乎民意,开放天安门城楼,供人们参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