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它二十多年的地下岁月里,涌现了许多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成为共产党的骄傲.但也不能回避,这个队伍中也出现了很多叛徒,甚至包括党的总书记这一级别的人物. 193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由上海护送张国焘、陈昌浩到鄂豫皖苏区,返回时路过武汉,他看到有魔术表演,竟也来了兴致,心里发痒手也发痒,不知是童心未泯还是闲极无聊,也许是盘缠紧了,要卉点零花钱,于是这个小有名气的魔术师竞化名化广奇,大大方方地登台表演起米.这一表演小要紧,正好被一个叛徒发现,然后就被捕.  相似文献   

2.
敦厚谭政     
谭政将军,湖南湘乡人,原名谭世名。谭政将军之父谭润区与陈赓将军之父陈绍纯为同乡至交。将军幼时曾寄宿陈赓家,读了几年乡间私塾。其间与陈赓四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结为夫妻。  相似文献   

3.
刘克梅 《民主》2012,(9):54-54
据2012年5月15日《北京晨报》报道,曾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如今已从技校毕业并就业的小刘和小陈(化名),在广州市黄埔区法院聆听法官宣读《犯罪前科档案封存决定书》。对他们来说,  相似文献   

4.
尤杰 《各界》2012,(10)
家父尤仙航(1900~1995),陕西省著名传染病专家,榆林市人。1931—1932年扑灭了陕北鼠疫大流行及榆林霍乱的流行。1937年获取日本东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任陕西省卫生处防疫检验科科长省立医院内儿科及传染病院主任;西北大学医疗系教授等职。  相似文献   

5.
英霆 《各界》2011,(5):6-9
特科创建的历史背景 特科的成立,最早的酝酿是在廖仲恺遇刺事件之后。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遇刺身亡,敲响了中共中央保卫工作的警钟。因为刺杀之前,没有任何的预防和保卫措施。尽管刺杀的不是共产党人,却足以引起共产党人的警惕。当时中共广东区委很快就决定要建立自己的内部保卫部门。  相似文献   

6.
一、与“走马点火”和“贫雇当家”的错误作斗争在战争年代,陈赓对党内“左”倾错误一直保持高度警惕。1947年8月23日,陈赓率部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处于流动作战状态的部队急于让群众起来拥护自己,就片面强调“阶级观点”,采取所谓“走马点火”的办法:每到一地,打富济贫,将地主、富农的粮食和浮财分给贫困农民。有时还召开群众大会,  相似文献   

7.
如此“权力观”害莫大焉●北京姚玉成据载,广东省佛冈县原县长廖添财在一次中学开学典礼上大肆宣扬:“你们(指学生)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就是为当官发财。当官就要当大官,当个科长有什么意思,要当县长、市长、省长,发财就要发大财!”就是在这样的权力观指导下,廖...  相似文献   

8.
虞廷 《各界》2010,(10):77-79
1951年底,土改运动开始了。我作为四川省忠县新政府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被派到本县花桥乡(今花桥镇)参加土改。我们的土改大队长是县长李镜海,小组长是财粮科长史日凯,全组共有20余人。经过集中学习一周后,我们离开县城步行前往花桥。那时还没有公路,一路全是崎岖的山道,大约150里的山路,我们背着背包一路走去,经过巴营、百石、永丰等乡后抵达花桥。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之死     
吕传彬 《各界》2014,(6):26-27
1942年初,郁达夫和一批抗日文化人在新加坡沦陷前夕,乘一只摩托舢板(船)撤离新加坡,分散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雅公务镇,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开办了赵豫记酒厂,郁达夫任老板,化名赵廉。由于郁达夫精通日语,又会讲华语和印尼语,因此在日军侵占苏门答腊岛急需翻译时,郁达夫曾被迫担任日军翻译,在此期间,郁达夫目睹了日本占领军滥杀无辜的滔大罪行。  相似文献   

10.
抬轿者为了个人目的,可以让主人稳稳当当坐在轿子里;但稍不留心,也可以颠翻轿子,使坐轿人重重跌一跤。现实中不乏“抬轿人”使“坐轿人”跌跤的事例。某局一位科长对局长百般“关心”,局长需要什么,科长似乎都能猜透,马上办到,还美其名曰:“关心”领导也是为了工作,不让局长心里有丝毫不安。近三年来,这位科长在“关心”领导的名义下,共为局长侵占侵吞公款5万余元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无奈东窗事发,局长与科长双双锒档入狱,这时,局长才明白自已栽在了“抬轿”人手里。总有一些人,时时、处处司门I“关心’领导,无原则吹捧、…  相似文献   

11.
王珺 《各界》2014,(3):25-28
我曾长期在中央社会部工作。康生领导过上海特科,在延安是中央社会部部长,他和这个部门的历史渊源是很深的。我头一次见康生是1940年在抗大听他的报告,讲托派如何从一个政治派别变成帝国主义的间谍。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重大贡献汪冬保周恩来于1927年11月上旬到上海中共中央工作,一直到1931年12月他调到中央苏区工作止这个阶段的大部分时间,他在中共中央领导着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特科的工作,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工作的主要主持人。...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08,(4):57-57
蒋先云与资衷寒、陈赓并称“黄埔三杰”,其长处被人概括为“蒋先云的笔”,他创造了黄埔一项奇迹般的纪录:从入学到毕业,他囊括了所有科目考试的冠军,被廖仲恺视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举国上下欢庆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同时也迎来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五十华诞。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党校工作、有着32年党校校龄的老同志,不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1951年,我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凋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上海市委党校的前身)工作,历任教育科长、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长、副校长等职。回顾上海市委党校五十年的历程,概括讲可分为两大段,“文革”前一段,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科社五门课教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又一段,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建设,围绕…  相似文献   

15.
宝禅 《各界》2014,(11):45-48
吴沙浪原名吴国昌,化名吴沙浪、高志德,1916年3月10日出生于韩城县乔子玄乡马村一个耕读之家,1932年考入韩城县芝川镇县立第二高级小学,1934年就读于韩城中学。  相似文献   

16.
桃源李雄飞 《瞭望》2015,(15):61-61
一天多少个小时?当然是24小时,这还用问吗?但一张“雷人”账单,却颠覆了这一常识。 报载,近日,湖南攸县的刘强(化名)反映,他父亲因肺气肿住院6天,他在院方打印的“每日费用清单”上发现.父亲连续6天每天“吸氧72小时”。对此,刘强实在不解,他要求医院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7.
戴敦峰 《求知》2004,(7):36-38
4月23日晚10时,安徽省太和县工商局的陆明(化名)正要睡觉,突然接到了局里的电话:“有重要的事情,你马上赶过来。对,就是现在!”  相似文献   

18.
刘亦权 《党政论坛》2009,(16):42-43
孙科长写了一个“众”字,问小张和小李:“它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08,(10):19-19
侯波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是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庆龄来北平参加庆典的那一次。那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车站迎接。侯波当时还是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影科长,为了拍照也去了。  相似文献   

20.
陈永林 《党政论坛》2011,(12):18-18
下班前,领导进了我的办公室。我同王科长、刘科员都站起来,向领导问好。领导对我说:“小周,待会儿同我一起去鄱阳湖大酒店吃饭。”领导说完这句话就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