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艳玲 《河北法学》2011,29(5):31-38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造成受种者严重损害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的利益与风险并存,但利益远远大于风险。受种者遭受的异常反应损害乃是为公共利益所作的特别牺牲,为此,法律必须构建起完善的补偿制度。我国现行的异常反应补偿制度设计略显简单,异常反应的认定程序有待完善,补偿标准须更加明确。未来改革应以基金补偿为基本模式,由政府和企业直接负担向社会分散负担转变。  相似文献   

2.
现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存在规定不够全面、确诊不规范、各地补偿数额悬殊、整体补偿不足、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受种者的切身利益和预防接种计划的实施。完善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一方面应建立客观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认定标准并实行调查人员资格审查制度,另一方面应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建立完全的社会分担机制对受种者实行有效的合理补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53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判决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法律救济存在救济途径冲突、无统一的因果关系判定标准、鉴定组织成员不合理、各地具体补偿办法不一致等问题.对此,提出应从法律层面上建立“国家直接补偿与国家追责相结合”的救济制度、建立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和完善疫苗损害鉴定机制等具体对策,期以完善我...  相似文献   

4.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实施后,各个医疗机构大都组织了学习医疗事故概念,贯彻落实《条例》有关内容和规定。然而,笔者从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上,发现有些医疗机构的领导和医务人员对(《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仍知之甚少,法制观念淡漠,在鉴定会上草草应付了事,答辩书苍白无力,鉴定会上回答问题不清楚,有些甚至无理无据。说明了《条例》在某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身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尤其是没有掌握运用《条例》指导医疗活动、医疗行为,正确适用《条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本文就一例医方提请再次鉴定失败的案例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5.
实施鉴定专家回避以及中止鉴定是医学会在组织医疗事故鉴定中经常依据的重要制度和启用的程序.本文阐述了在鉴定工作实践中这类情况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认识,提出了把握鉴定专家回避和中止鉴定的原则,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过程中对鉴定材料的收集、真实性的确认以及对鉴定过程和结论的影响,分析了严格依照鉴定程序收集和确认鉴定材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而今后无论鉴定的地位如何,对于医学会来说,提高鉴定和鉴定文书的公正性和质量,都是能否最后赢得司法机关和社会信任的关键所在相当务之急.不仅不能放松,而是到了必须狠下功夫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二元制抑或一元制:医疗纠纷鉴定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纠纷因专门性问题源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的"二元制"鉴定模式,致使纠纷解决的法律在选择适用上出现不同的结果,并造成了同一事实的处理结果尤其是赔偿的数额差异甚巨。《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能否终结"二元制"鉴定模式,使冲突的相关规定、解释、解答等相关文本在法律适用上归于统一再次成为颇具争论的问题。基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结果在证据性质上的同一,有必要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仅作为行政程序的内容,并进一步建立解决医疗纠纷的鉴定机制,体现鉴定作为证据的"认定"功能,以便实现医疗行为共担风险以及利益平衡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医事鉴定制度建立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法官需要借助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对医疗纠纷民事侵权诉讼中医疗行为过错进行认定。现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范围过窄 ,法医鉴定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均不能从事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应当扩大目前医学会组织专家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范围 ,建立医事鉴定制度 ,使鉴定工作与民事诉讼相对接 ,更好地服务于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医疗侵权鉴定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世明 《法治研究》2010,(11):15-20
《侵权责任法》结束了医疗侵权案件立案、鉴定、赔偿等诸多方面的双轨制,为建立全面统一的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建立统一的鉴定制度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降低诉讼成本,有利于鉴定的公平、公正以及医疗纠纷的顺利解决,有利于避免不当维权恶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医疗事故鉴定中有关胎儿死亡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 ,因胎死宫内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件不断增加 ①。有关司法机关、卫生行政机关在审理或调处此类纠纷时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人员和法医学鉴定人员在进行鉴定时 ,却因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对胎死宫内的定性、事故分级没有界定 ,而无从进行。使得胎儿父母和有关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直接导致纠纷的加剧。有鉴于此 ,笔者将根据生物医学、社会学、法学以及司法鉴定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 ,结合我国国情 ,从胎儿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属性、法律地位、胎死宫内的定性以及医疗技术鉴定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12.
反思现行医疗事故鉴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 ,是在改革初期设立的 ,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同其他鉴定制度一样 ,其设置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与行政改革、当今的法治精神相冲突 ;医疗事故鉴定是一项严肃、科学、专业性的技术鉴定 ,应当从行政部门独立出来 ,成为一个公众性的中介机构 ;颁布新的有关医疗事故鉴定方面的单行法律 ,建立地、省、中央三级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专家库 ,以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鉴定制度健全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泽钊 《证据科学》2001,8(4):197-201
现行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是在改革初期设立的,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同其他鉴定制度一样,其设置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与行政改革、当今的法治精神相冲突;医疗事故鉴定是一项严肃、科学、专业性的技术鉴定,应当从行政部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公众性的中介机构;颁布新的有关医疗事故鉴定方面的单行法律,建立地、省、中央三级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专家库,以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鉴定制度健全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胡晓翔 《证据科学》2014,(6):760-768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被运用于诉讼活动就是司法鉴定,它与法医类司法鉴定,是不同类别的鉴定,适用范围不同。作为《侵权责任法》专列的一类特殊侵权类型,其技术鉴定的名称,以“医疗损害责任技术鉴定,为妥。目前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责任技术鉴定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医疗纠纷争议中最为关键的“诊疗行为的过错”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两个问题,正是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所无权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分析众多医疗事故,其中鉴定环节存在的立法缺陷,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确定医学会是从事医疗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其作出的合法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人民法院处理医疗事故的首要证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和诉讼制度良好地衔接,确保鉴定的公正和权威,以更好地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相似文献   

16.
首次鉴定与再次鉴定结论差异之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首次鉴定与再次鉴定间的差异可分为完全差异和部分差异。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典型之差异案例,对差异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造成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对医疗事故概念和构成要件的掌握运用有一定误区、责任程度划分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当前医疗事故鉴定存在的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笔者根据对《条例》条文的理解、论述了新制定的《条例》为适应时代发展、解决现实问题、更好地处理医疗事故所作的很多改进,但与此同时,笔者结合个人观点就《条例》中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作出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医患纠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掺杂了众多的社会矛盾。解决医患纠纷的核心是如何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由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复杂性,要想短时间内一劳永逸予以解决是不现实的。笔者提出应对医疗损害鉴定“二元化”模式的对策:近期将两个鉴定平台整合为一,成立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中期成立医患纠纷特别法庭或仲裁庭并引进专家证人制度;远期设立医疗损害鉴定委员会,成立中国医疗损害鉴定协会。  相似文献   

19.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4月1日起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更趋公正,但是仍有多种因素影响其基本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如何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合理设置鉴定机构和提高鉴定人员素质是有效发挥其证据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中,经常遇到当事人双方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产生质疑,特别是病历的修改等方面无法确认,给鉴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诸如医疗事故鉴定所需材料提供的主渠道需要进一步明确;材料的真伪性谁应负有鉴别的法律义务;医学会是否有权要求医患双方对提供的材料进行交换质证;出现明显的伪证医学会应如何对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