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忆老丁     
老丁(丁守和,1926~2008)走了。我一直不愿承认这一事实。自打退休以后,每逢星期二,有事无事,老丁总要到我的办公室来坐坐,聊几句。有段时期,不见老丁的身影了。怎么回事?打电话到他家里,没人接。  相似文献   

2.
忆屠老     
屠揆先先生已渐行渐远,但他的人品、医德医风和关心国事的亮节仍历历在目,且历久弥新。《江苏政协》今年第1期刊登了刘卫华同志写的追忆文章,我就不再赘述。我对屠老,相识甚久,钦慕更久。"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下放在金坛市,救死扶伤,医德高尚,闻其名而赴金坛就医者络绎于途。他是中医,但决不排斥西医,他重视研究病案的中西诊断,对诸如血象的每一个数据,都不会轻易放过,而要仔细琢磨。对于饮食,他也有独特的见解。例如不少人怕胆固醇高,吃鸡蛋只吃蛋白而舍弃蛋黄。他认为这是对  相似文献   

3.
忆胡坦老     
  相似文献   

4.
叶大华,江苏常州人,194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高级农艺师.1951年参加民革,历任民革常州市委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第二届、第三届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主任委员;常州市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常委;江苏省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常委.2000年10月因病去世.  相似文献   

5.
又忆老窗     
在永定南溪"土楼长城"村落中,石扁头,只是南江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周围青山连绵,沟壑遍布,梯田层层,一条狭窄而凹凸不平的公路从潭树角前蜿蜒穿过,串起了一座座神奇而迷人的土楼。我的童年是在石扁头度过的。那里的土楼有井有狗有嬉闹,许多东西都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其中包括曾经十分亲近的老窗。  相似文献   

6.
7.
8.
1990年10月15日12时55分,著名文学家俞平伯先生走完了九十一年的人生旅程,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消息传来,海内外学人同声悲悼。俞老生前是九三学社社员,他那高尚的爱国气节,坦荡恬淡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里我仅想根据俞老亲友的回忆,选取部分可以说明俞老品德的素材写一篇短文,以期酌一蠡而知海,从中体现一代学人的风貌。凛然大节俞老出身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俞樾是清代后期第一流朴学大师,父亲俞陛云是学  相似文献   

9.
两间正气千秋在 ,百年风雨一书生。科海壮怀骊珠彩 ,如箭归心赤子膺。学府流迁烽烟急 ,绛帐高悬彻夜灯。树人原为根本计 ,敢作砥柱逆浪争 !披肝沥胆同舟义 ,谋深虑远国士情。盛世更忆真风骨 ,旷宇何处觅先生。忆周培源先生(七言古风)@金开诚$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0.
<正>武汉,武汉!易中天先生曾这样形容武汉: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从古至今,无论地理风貌、历史建制、社会生态,抑或文化气候,武汉都是一座极具魅力和特殊意义的城市,而这座城市更是在2020年伊始牵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武汉从来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击退新型冠状肺炎的肆虐,又一次走出逆境与挑战的武汉,回来了!随着它的复苏,我们不妨翻开《武汉老风情》,一起走入这座城市。《武汉老风情》分为历史建筑、近代建筑、乡土建筑、民俗风情、陵墓遗址五部分,共收录约110幅精美素描画作,描绘出武汉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11.
郭正德 《今日浙江》2005,(14):44-45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记者特地拜访在南京离职休养的老红军、老将军张文碧同志。张文碧同志于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省委常委、省委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今年96岁高龄的张老,身体状况如何?能接受采访吗?见到张老时,出乎意料,他不仅谈笑自如,还正忙着呢。张老说:“我最近在看浙江新四军研究会编写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史》。当时的中共浙东区委书记兼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谭启龙、司令员何克希、参谋长刘亨云,都相继去世了,只有我这个政治部主任,…  相似文献   

12.
在人生的旅途上坎坎坷坷地走来,不觉人到中年。在军人堆里和民政战线工作生活,已有不少年份。然而最使我对人生有深切感悟的,却是我上山下乡当知青时,那位普通实在的农民、我的房东林昌盛老人。1968年秋,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我来到了距天往县城60公里处的地湖公社。公社干部组织我们学习了两天后,永兴大队李家团生产队来了一个黑墩墩的壮年汉子,把我的行李挑着引到他家落户。初来正值秋收打谷。第二天,他挑~对大箩,安排我挑一对小箩。烈日当头,他挑着100多斤的稻谷走在我的前面,我挑着60来斤粮…  相似文献   

13.
陈英英 《台声》2002,(1):42-44
1939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日本侵华战争陷入困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也进入空前激烈与艰苦的时期,抗日将士需要精神支持。抗日前线急需物资支援。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号召下,全民族进入了全面抗战高潮。海内外爱国华人纷纷掀起了抗日救亡,实业救国,科学救国高潮。时值27岁的青年台胞陈维新先生怀着炽烈的爱国情愫毅然辞去马来西亚怡保市利群橡胶公司经理的职位回国投身实业救国的行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下,南洋华侨首…  相似文献   

14.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今年8月10日,是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深受壮乡各族人民敬仰的张云逸大将诞辰110周年。壮乡的山山水水,没有忘记这位把壮乡作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将军生前在壮乡留下的足迹,我的心坎上也永远留下与这位老首长几次交往的美好记忆。可以说,在我以往的交往中,张老是令我最敬仰、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第一次交往那是1949年12月下旬。当时,毛主席亲自部署的广西战役已取得伟大胜利。南下大军在广西各地游击武装的紧密配合和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歼灭了国民党残留在大陆上的一支主要反动武装———白崇禧…  相似文献   

15.
正"鸳江秀水世无双",无双的山水润泽出无双的梧州,4000多年文明史,2100多年建城史,让梧州鹤立在历史文化名城的队列中。"天边飘渺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这是梁羽生笔下的家乡,飘渺奇峰在哪里?那是一个叫"梧州"的地方。梧州被誉为"千年古城,百年商埠",并拥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它是  相似文献   

16.
忆大山     
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昔日的I司事、朋友和所有认识他、了解他的善良的人们.无不在深切地怀念他,许多文学界的老朋友和他家乡的至交,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问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忆过年     
前段时间.北京下了几场雪,给寒冷的京城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银装素裹中抬眼望去,雪花漫天飞舞,相互追逐着,拥抱着,奔向大地。随着春节日渐临近,不免产生想家情绪,回头想想自己来北京参加保安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但为了工作和一些莫名的原因,竟许久没有回家过年了,不知不觉中已被城里人异化—了,过年的程式基本上按照城里人的过法,就感到没有乡村老家那种气氛和味道,甚是怀念。老家的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有淳朴浓厚的民俗风情,是最热闹、最温馨的时候。就说贴对联吧,大年三十在老家是多么喜气洋洋的事,一副大红纸对折裁开,写  相似文献   

18.
忆大海     
耿法 《中州统战》2001,(9):33-34
这些天,我总也不相信大海先 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总感觉他如同 往年一样只是去南方小住一段日 子,不久就会回来,还会在他那间 小书房里和朋友们谈笑风生。 大海老师的书房,我视作翠绿 宁静的“都市田园”。书房极小,环 壁皆书,坐三四人即显局促。可一 旦聊开话题,天地便大得很,宛如遨游在思想与知识 的大海里。大海先生常常以睿智而幽默的语言一言道 破某些世象的真谛,听大海先生闲谈,真有胜读十年 书之感。在这间小书房里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 半天过去,有的朋友家离得远,常要提前告辞,只有我 还赖着不愿走,想多坐一会儿…  相似文献   

19.
忆父亲     
黄有惠 《黄埔》2011,(4):37
我的父亲黄玉玺,字国珍,曾用名黄永喜,1906年8月12日出生,山东省滕州市(原滕县)级索镇潘楼人。1925年7月,19岁的父亲随同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赴粤应试,报考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并被录取,初为入伍生。由于那期被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  相似文献   

20.
忆曲波     
戴恩嵩 《春秋》2011,(3):26-28
1984年夏,掖县(现莱州市)县委接到通知,说是著名作家曲波和他的夫人刘波、女儿毳毳一行3人要来掖县。那时我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就让我负责接待。由是,我和曲波的交往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