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为指导,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全面 推行普遍的民主选举制度,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新民主主义法制 建设,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新中国的民主宪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并使其构成抗战时期民主运动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创造了最佳契机,取得了重大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时期的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平 《长白学刊》2000,2(5):73-75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实际领导,并使其构成抗战时期民主运动的重要内容。第一民民主宪政运动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创造了最佳契机,取得了重大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党宪政建设缘起于日军侵华的外在压力,各反对派挑战的内在动力,以及经济萧条的刺激因素。国民党的宪政建设状况主要包括宪政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在宪政思想上,国民党内部宪政思想极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民主派、私利派和实权派;在宪政实践上,国民党的宪政建设很不彻底,在宪法制定和政治制度建设中都有极大的保守性。国民党宪政建设的启示有三点:首先,宪政建设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作为前提;其次,宪政建设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再次,宪政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民主和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雷 《长白学刊》2006,(2):80-82
在抗战时期爆发的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政治领导者,适时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主张,使运动达到了新水平。虽然由于国民党的顽固和阻挠,民主宪政的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但这一运动巩固和扩大了民主力量,进一步动摇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为战后中国政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祝天智 《长白学刊》2010,(3):114-118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它推进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拓展了现代政党的生存空间,促进了民主和宪政观念的知识化与社会化。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主要缺憾,同时也是它未能达到立宪之目的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近代中国战争决定政争的政治发展逻辑支配下,国人头脑中充满了浓厚的反妥协情绪,国共两党的妥协空间都很狭小,同时各派政治力量不仅对宪政存在诸多误读,而且都对宪政持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态度。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历史功绩及其缺憾是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在宗教问题上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8.
李玲 《长白学刊》2020,(6):130-136
抗战时期,为扩大党的影响、提高党的地位,协调党际关系、促成国共合作,实施抗战动员、团结抗战力量,赢得国际认可、获得国际支持以赢得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发表宣言、文章,借助媒体采访,回应有关谣言,谋划纪念活动,加强与中外政要沟通等各种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客观上在有效建构着党的形象的同时,又显著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动员。  相似文献   

9.
汪太贤  陈建平 《岭南学刊》2011,(3):54-58,68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亡种亡国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果断地提出了民主救国的主张,认为只有实现民主,中国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要实现民主,就要坚持平等与协商的民主精神。为了推动民主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带头实行"三三制",将民主落到实处。同时认为民主不是等来的,是人民通过斗争得来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民主不但是中国人民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中国人民当时战胜日寇的法宝。  相似文献   

10.
徐涛 《人民论坛》2013,(11):176-177
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方努力下,促成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呈现出多维的特点,它的出现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其内在逻辑及外来压力双重作用下的结果,留下的启示包括:尊重知识分子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紧跟时代主题之转换,明确文化工作重心;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的领导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与执政实践之中形成的集价值观念、思维取向和行为方式于一身的执政导向,具有整合和塑造社会文化、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规范和导向政治行为以及保障和维系社会体制的功能;具有阶级性、传承性、价值性与开放性的共性特征和人民性、民族性、实践性与法制性的个性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可以从执政思想文化建设、执政组织文化建设、执政制度文化建设和执政作风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共生和约束关系,共生关系主要体现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发挥的屏障、给养、阵地三大作用是局部执政系统生存的必要条件,约束关系则包括环境系统的自然约束和社会约束两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执政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对人工生态系统的改造及利用致力于突破环境系统的约束,为局部执政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薛文杰 《人民论坛》2015,(5):175-177
"队伍自信"是对党员干部队伍具备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党性修养以及各项能力充满自信。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队伍自信"提供逻辑起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奋斗历程为"队伍自信"提供实践基础和历史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为"队伍自信"提供新鲜经验和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历届领导集体在民族问题的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等方面的理论及政策的分析和综合,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民族理论及政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体现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5.
试论十六大对我国宪政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确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策略 ,这对于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 ,包括宪法规范、宪政制度和宪法理论的发展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晓明 《岭南学刊》2007,3(6):37-42
社会主义宪政文明是现代宪政文明的先进形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宪政文明作了不懈的努力。深入总结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我们继续推动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轩  朱满良 《桂海论丛》2010,26(4):64-68
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政府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这一问题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基本经历了初步探索、有效突破、继续发展和不断创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侧重点。对其进行回顾与分析,有利于政府间关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一向重视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有其客观和主观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断展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回顾这一辉煌的发展历程,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启迪是:坚持以硬实力为基础和以文化软实力为先导,在两者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中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文化软实力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外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加快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2004年8月20~22日,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和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在甘肃省兰州市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和人大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认真研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