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知识目标:(1)理解不同的区域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2)明确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2.
一、使用教材: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第一框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字与文化、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地位,以及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解读教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本课通过对中华文化悠久发展历程的追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惟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源远流长这一问题的深思和追  相似文献   

4.
李冬梅 《人民论坛》2014,(4):177-179
通过分析发现,中华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无论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当代,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世界文化的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让学生在经历自主学习以及系统学习基础上,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相似文献   

6.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政协全体大会上提到,山东正在济宁新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他建议,要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据山东省之前发布的消息,该项目计划修建的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将至少需要投资300亿人民币。此一动议立刻遭到了115名委员的联名炮轰,众人疑惑的是,这会不会是一项打着“文化”的幌子为地方谋求利益的行为呢?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民族节日时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明确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认识文  相似文献   

8.
李道湘 《台声》2000,(11):7-9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从其政治层面而言,它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香港、澳门人的回归愿望;从其文化层面而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对统一的追求,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概,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永恒信念 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它顺应了全体中国人的和平统一的愿望和要求,也说明了它符合和适应香港、澳门的实际,同时也适应和符合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潮流。而从其更…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看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让学生感受到浓缩在片中人物身上的中华民族精神;通过进一步具体分析宣传片中所选人物,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2)通过展示课前小调查的结果,让学生思考他们所列大量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明确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3)通过对浙大郑强教授的演讲片断和鸟巢一代这一反一正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不能在青年一代身上缺失。  相似文献   

10.
丁宇 《两岸关系》2014,(4):32-36
<正>记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月18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发表了《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谈话,引发两岸各界强烈反响。您如何理解谈话中关于"两岸一家亲"的论述?如何从中华文化入手,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部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识。两岸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增进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增强热爱自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培养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认同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向阳 《传承》2008,(6):98-99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中华世界的世界认同度也在不断上升。中华文化能够成功的获得世界认同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基础、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下的复兴所奠定的政治基础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和"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沭沉 《长白学刊》2008,(6):153-153
中国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审美观的积淀、结合和延续。作为一种实用工艺,它服务于书籍的保存和利用;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能更好地同书籍的其他部分形成良好的互动,将书籍内容表达;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中国书籍的装帧设计则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赵楠 《两岸关系》2008,(11):46-47
2008年11月3日至9日,由全国台联主办、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在国家大剧院隆重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台盟中央、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全国政协台港澳侨委员会、文化部、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美协、北京市政协等有关单位领导,以及来自香港、台湾的特邀嘉宾和专业人士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相似文献   

17.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基本内涵,是提升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想要素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影响力,核心是弘扬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当前,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仍然很不相称。其主要症结在于:在文化内容方面,相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文化与当代价值的建构明显不足;在文化传播方面,在对外文化传播的理念、机制、策略、方式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文化内容上,就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融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与创造之中,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面;在文化传播上,必须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机制、策略、方式。总之,只有在文化内容上融会古今,在文化传播上融通中西,我们才能实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李明 《理论月刊》2020,(2):42-52
"中华文化"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论述中是一个具有引领性和总括性的动态概念,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从"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观点的外延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强调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及思维与行为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实现三者在历史上逻辑上的统一。当前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本位主义等若干错误的文化立场,影响和误导着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提出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出发点,是标识中华文化身份的内核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之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落脚点在"坚守",尤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这三对"关系"。要在文化自觉的思维下继续反思、审视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发力;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坚守住中华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出独有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后者是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20.
姚同发 《黄埔》2011,(2):52-54
他,是台湾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的谢长廷的同班同学;他,是祸国殃民的陈水扁的台南同乡;他,与那十几个台大法律人执同业。在这同学、同乡、同业的独特氛围中,他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百折不挠的反独斗士。兔年春节将临,在他每年例行寄来的贺卡中,笔者读出的,依然是他满怀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