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小时候,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院子里的老鼠颇为猖狂,简直就不把人放在眼里,能在你眼皮底下偷东摸西,啃北咬南,吱溜的声音不绝于耳, 眼皮外的事就更别提了。老人说“弄只猫来”。果真,老猫在院子里那么一蹲,耗子登时就吓得魂飞胆丧,从此销声匿迹。从那以后,我知道黑猫警长的作用挺大:一是能逮耗子;二是能吓耗子。想像得出,郑州携带着冲锋枪、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画上只有猫,其“尊容”着实凶悍,足以让大小鼠辈胆寒。但此猫徒有其表,躲在夜幕下“赋闲”。有人厉声问道:“你怎么不去捕鼠?”猫反唇相讥:“有奖金吗?” 论理,捕鼠是猫的先天本能,缘何节外生枝,索要“奖金”?想来事出有因,或许某个“实绩突出”的猫,曾得过类似的奖励,谁知此例一开,众猫们看到有利可图,一个个爪儿伸得老长,邀功请赏,待价而估,以至于没有物质刺激,就连份内  相似文献   

3.
甲戌前夕,画家丁聪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幅“狗拿耗子”的漫画。画面上的猫鼠变天敌为至亲。猫身着围腰,充当厨工,为鼠准备了丰盛的佳肴美味,供鼠享用。无数个老鼠个个不仅吃得肚胀腰圆,肥硕无比,而且又背又扛,源源不断地向鼠域搬运囤积鱼肉食物。猫鼠同流,共享美味佳肴的现象,引起了狗的极大不满。它怒目圆睁,吐舌扬尾,虎视耽耽地要逮拿耗子,猫却不以为然地摆开威势,阻挡狗架。这种猫不逮鼠狗来拿,狗拿耗子猫挡架的怪现象,岂不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鼠年说鼠     
岁逢丙子,老鼠值年。本想讲几句恭维的话,但想来想去,没有什么值得恭维的地方,还是实事求是,有啥说啥。 在丰富多彩的汉语词汇中,带“鼠”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獐头鼠目”形容委琐鄙俗,“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鼠腹鸡肠”形容气量狭小,“首鼠两端”形容迟疑不决,“虫臂鼠肝”形容微末卑贱,“鼠窃狗偷”专指小偷小摸,“鼠辈”、“鼠窜”都是鄙视敌人之词,等等。最能表达人对鼠厌恶之情的一句话就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群耗子开会研究对付猫的办法,有一只聪明的耗子提议,只要给猫挂个铃铛,猫一来,大家闻铃声而逃,猫就无法抓住我们了。众耗子齐声叫好,兴奋异常。那么,谁去把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呢?谁也不愿去,也不敢去,挂铃铛的提议也因此搁浅。在现实生活中,说得多做得少,甚至  相似文献   

6.
鼠趣(随笔)     
鼠年说鼠,这似乎有一点写应景文章的味道。然而老鼠也实在是值得写一写的。老鼠狡猾,却并不凶残。有时候,这种狡猾甚至让人艳羡。我从小到大,认识的人中,就有不少人就被称作“耗子”。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机敏,聪颖,而且灵巧、风趣。耗子是四川人对老鼠的昵称,同时也就成了聪明人的别号。  相似文献   

7.
患鼠乞猫     
安清 《中国减灾》2011,(5X):59-59
<正>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8.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由此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比如,有鼠,有鼠患、鼠疫,有硕鼠,便有来逮鼠的猫。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复如此。现在有个全球性的话题:反腐败。通俗、形象地去看,这便是猫鼠间的较量。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不就是人类之间的“猫鼠关系“吗?说句实在话,有不少时候,对此,我们是模糊的、含混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大骂“硕鼠“,无疑是写得极其痛快的,但是,怎么从来没有人去写一写“硕猫“呢?感悟或曰感慨来自最近看中央电视台两个专题而生。《北京青年报》则用短新闻予以“二次报道“。为节约篇幅,只抄报上的标题。一,《被捕疑犯问:“不是说好了不抓我吗?“/陆丰腐败保护伞使假币泛滥》;二,《受贿刑警、医生联手造出精神病史假证/杀人犯险被释放》。看报看题,在当下,犹如“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当时真的很让人震聋发聩的!比如这两个标题。假币疑犯是什么?老鼠!杀人犯是什么?老鼠。所以为鼠,是相对于我们的公检法而言的。在这两则情况里,便是相对于陆丰的“公安机关及检察院的有关办案人员“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读了《赵人患鼠》这样一则寓言,颇受启发,寓言的内容是这样的: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人为鼠害所困扰,就到中山国去要了一只猫,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也很会捕鸡。过了一个多月,他家的老鼠和鸡都没有了,他儿子忧心仲仲地说:“为什么不把猫送走呢?”他却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患在于鼠而不在于猫。有了老鼠,便偷吃我们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毁坏我们的家具,那么,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无鸡更有害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还远呢;为什么要把猫送走呢?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邓小平一生爱猫。记得60年代初,邓总书记在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钱学森的陪同下,去试验站参观一○五九部件发射试验。在去观察台的途中,聂帅问邓总书记:“听说你对猫十分喜爱,不知为了什么?”邓总书记饶有兴趣的回答:“因为猫会捉老鼠,老鼠是危害人类利益的窃贼,我总认为猫是人类利益的保护神。同时猫还有个良好的习惯,叫做猫  相似文献   

11.
庸猫官道考     
庸猫官道考鼠的天敌是猫。有人把执法者比作猫,更有人形象地描绘出黑猫警长的动人故事,还有至理名言:“不论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猫的队伍中,视逮鼠为天职的猫占绝大多数。但毋庸讳言,也有少数捕鼠无力的庸猫。别看庸猫逮鼠不济,却有一套在官场上混饭吃的...  相似文献   

12.
人对猫的好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能抓老鼠。 猫是老鼠的天敌,猫吃老鼠,老鼠怕猫,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有一天,突然听说:“现在的猫和老鼠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了。” 老死不相往来的一对冤家,怎么忽然就到一起吃饭了呢?这里面名堂一定很多。 有可能是老鼠自身的问题太多,又斗不过猫,于是甘拜下风,俯首称臣,或许还会低三下四地找猫求情,甚至花些本钱把猫弄舒坦了,于是双方立下君子协定,永修合好,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央视新闻频道的《环球报道》中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只大花猫的怀里,一溜排地卧着四只小老鼠,吊在猫妈妈的奶头上吃奶,猫作了老鼠的奶妈。对如此惊人的反常新闻,一家人尖声厉叫:天哪,世上真有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把为非作歹的人形容成老鼠,又用胆小如鼠这个成语来形容人的胆小怕事。时移事易,现在看来,再沿用老一套说法,不仅文不对题,实际上也行不通了——老鼠们不仅胆子不小,而且胆量惊人。胆大包天。一年来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个别地方的一些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疯狂作案,可以说到了触目惊心、无所不在的程度。 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老鼠的胆子并不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老鼠”胆子的大小,取决于特定时期社会环境的“宽松”程度,尤其是它的天敌——“猫”的勤勉与惰性。 因此,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社会人,都应自觉地去做一只“猫”——一只与形形色色的“老鼠”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好“猫”。 老鼠,毕竟只是老鼠。  相似文献   

15.
信用缺失催生了债务市场,而执行难使得民间讨债公司寻到了生存空间。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法院是猫,债务是鼠,追债人是狗,现在猫拿不住耗子,狗却能多管闲事,并且管得很好  相似文献   

16.
“狗抓耗子——多管闲事”,是妇孺皆知的口头禅。就是这句口头禅,使嫉邪恶如仇的狗蒙受了多年的不白之冤,造成千古历史错案,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说“狗抓耗子——多管闲事”是冤案,因为它违反常情常理,与法不容。首先,耗子是人类的公害,不抓不得了。古有柳宗元《永某氏之鼠》为证。今有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17.
沈扬 《文明大观》2001,(7):40-40
猫儿贪腥。让贪腥的猫儿去逮偷鱼吃的耗子,是有可能出现猫同耗子争着吃鱼的局面的。宋代那个徽宗皇帝,就是一只贪腥的猫。这位风流皇帝对后宫佳丽起了腻味,竞艳羡起坊间的风尘女子来,为了去嫖名妓李师师,他特地让人挖了一条从后宫通向窑子的地道,兴致一来,就钻入地道去与师师欢会,其贪腥门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胡长青也是一只贪腥的猫。  相似文献   

18.
猫怕老鼠     
立此为题,绝无半点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念。现实中类似“猫怕老鼠”的事可屡见不鲜。 1996年初的《长江日报》上,就曾以《这里的“老鼠”不怕“猫”》为题,披露了湖北武汉蔡家田棚户区一带有人用臭肉做香肠,经人检举查处后,“香肠作坊”不但不见收敛,反而由“地下”转为“地上”,且一点也不怕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怪事。  相似文献   

19.
猫的尴尬     
看动画片可以清心,也可以看出诸多的道道来。 那日,看一部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猫费尽了所有的招数总算将老鼠给抓住了。可老鼠却一点也不害怕,说,量你也不敢把我吃了!猫说,看我怎么吃你!说着张开大嘴,大有生吞活剥之势。老鼠却慢条斯理地说,你怎么就不为自己的后路考虑考虑?你把我吃了,没老鼠了,主人还留着你干什么?  相似文献   

20.
鼠年又至,应该掀起一个“全民打鼠运动”,把人类的公害——老鼠消灭干净。既然是一场“运动”,就应该分步骤,有重点,首先围剿“官仓鼠”。 何谓“官仓鼠”?近读史料,知道那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发现:他看见茅厕中的老鼠,在粪便中寻食吃,一遇外来干扰,便惊慌逃窜。再看那仓廪中的老鼠,积谷多有,无饥馑之忧;高廊大厦,无风雨之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