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民间组织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拓展教育服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帮助问题青少年"再社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模式、社区民间组织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合作模式等四种本土化模式。要使社区民间组织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改变社区民间组织现行的登记监管体制,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一个全新的法律制度框架;理顺社区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扶持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加强社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扩充多层次的服务项目;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宣传功能,积极吸收青少年群体参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可以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中极为有效的先期介入手段。本文抓住未成年人生活轨迹中最重要的环节——家庭与学校 ,规划、设计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及矫治体系 ,以期通过它的有效运作 ,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干预是诸多学科广泛关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对青少年发展本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干预模式及措施。传统的基于缺陷模型的青少年犯罪干预一直未能打破青少年人群中危险行为高发生率的稳定势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优势模型为基础的青少年积极发展观由于关注青少年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希望他们拥有的积极品质和发展结果,而对当今青少年犯罪干预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对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要采取切实的措施 ,预防和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必须深入把握当前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制度之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的犯罪。为此,许多国家建立了青少年司法制度,旨在通过这种制度的设立,达到预防、矫正和救治的目的,以期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维护社会的稳定。我国也相继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制这种行为。但是,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青少年犯罪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尤为严重的是,在犯罪的群体中,青少年惯犯、累犯的比率大幅上升,其年龄越来越小,为将来的“职业犯罪人”培养了后备军,成为社会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已成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6.
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为我国青少年罪犯的改造和回归拓展了新思路。本文就我国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完善的对策措施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正向发展(PYD)把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资产,认为所有青少年都能够顺利过渡到成年,最终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个体。PYD以恢复力和发展系统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遵循普遍性、力量为基础、有意义的青少年参与以及社会生态四个原则。PYD的目标在于赋予青少年各方面素质,以利于其顺利进入成年期。PYD理论既充实了我国传统青少年发展理论,也为国内青少年发展实践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市某区22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入社区矫正系统后的社会化状态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基本上呈现出回归主流社会、徘徊和迷茫、混迹黑道等三种衍化状态.在多元衍化状态背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大多具有"自我结构"失衡、工作经历多变、对未来迷茫、留恋学校生活等共性特点.社会工作者要根据青少年矫正对象社会化的不同衍化状态,通过生命意义的重塑、法律及社会规范的重建、技能培训、社会关系调适等方法,促其再社会化,最终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区矫正是一项受到政府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非监禁执行活动。本文作者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对完善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主要需要结构是:畸形的生理需要常居主导地位,精神需要明显偏离正常轨道。需要结构的偏颇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必须调动家庭、社会的各方因素,矫正其需要结构,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日本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激增,使得 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1992年至2002年,日本校园暴力案件增加了5 倍,暴力犯罪的低龄化现象尤其突出。日本警事厅 于2002年8月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同年上 半年日本犯罪案件发生率比2001年同比上升 巧.9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而犯罪与其不良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是其犯罪的前兆,所以遏制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成为首要任务。文章把遏制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任务回归于家庭,因为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如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切入点,也是寻求治理对策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闲散青少年是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主要包括既没有在学校接受教育、又没有固定工作,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处于社会边缘的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1000万闲散青少年。他们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大部分有学业失败经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就业技能比较差,许多闲散青少年还有一定的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尤其在14岁前后为高发年龄段,  相似文献   

14.
暴力型青少年罪犯具有在社区矫正的心理依据及优势。根据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认知、情绪、意志等特点,以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社区公众的宽容性和家庭对矫正对象的亲和作用,安抚、感化和激励矫正对象,增强其自觉性和自制力,这种作用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转化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与青少年犯罪再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社区矫正作为国际刑罚执行的新的发展趋势,对预防青少年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还需要对其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需要是社会福利与政策领域最为核心概念之一,在专业社会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核心的需要为本模式,并以服务对象需要未得到合理满足作为社会问题产生的直接归因。因此,在当前流动人口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应采取需要为本模式,并针对流动人口犯罪青少年在流动人口、青少年以及罪犯的三个身份面向,满足其社会融合、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以及平等社区矫正权利的三种主要需要。  相似文献   

17.
邹文国 《工会论坛》2003,9(5):85-85
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 ,对他们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依法保护 ,是应尽职责和必须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数量快速增长,且再犯罪率很高,这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相关情况,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一套涵盖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原则、工作方法、矫正资源、矫正工作人员及青少年社区矫正机构的整合模式,以期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使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  相似文献   

19.
淳安县系杭州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山区县、库区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众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青少年。这些留守青少年因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学校教育机制不完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关爱长效性不足等原因出现违法犯罪问题。违法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群体化、侵财型居多、性犯罪增多等特点。预防留守青少年犯罪要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增强其归属感,通过完善职高"三特生"管理机制、注重留守青少年异常表现的信息及时通报、加强网吧管理整治,探索推进适合未成年人的量刑制度、发挥公诉部门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等具体举措,有效预防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非监禁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对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和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一制度对青少年犯的适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国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正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应尽快制定专门法律,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完善专职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机制,在执行方法和地点上尽量多样化、合理化,形成预防一教化一惩戒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