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行动指南,对司法体制改革也有着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司法体制中长期存在的法官身份保障、经费保障、法院内部非行政化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司法改革要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创新思维研究司法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上下位法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借鉴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在酝酿司法体制改革,而对设立铁路专门司法机关是否必要一直存在争议。作者认为,无论从实体角度还是程序角度,保留铁路专门司法机关都是必要的,建议在铁路系统建立在“两高”统一领导下的三级二审垂直司法体系。作者同时对其机构设置、人事任免、财政支出、监督体制的设立、法制统一和法律适用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来,闵行区人民法院作为上海市四个试点法院之一,按照市委和高院的部署,已经先行启动法官员额制及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为了稳妥推进相关工作,我们认为有必要妥善处理五个关系:正确处理司改方向与现行方案的关系本次司法改革的最大优势在于顶层设计。中央不仅明确了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林 《中国司法》2013,(2):18-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法学界法律界为此展开_『热烈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司法建设和司法改革取得显著成绩。这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保持司法改革连续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司法行政机关自恢复重建已有20多个年头。20多年来随着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政权组织建设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备方面,司法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不断确立和充实。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的司法体制改革模式。司法行政作为党的政法机关、国家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参与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其职责设置、职能划分、职权履行上应按照“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  相似文献   

6.
人民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法院管理体制存在的三个弊端 :司法权地方化、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和法官的非职业化。司法体制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 ,通过修改法律 ,自上而下地进行。要把地方法院法官的任免权收归省级人大常委会 ;法院的经费由国家拨付 ;实行司法辖区和行政区划的分离。要取消对下级法院除上诉审和再审以外的监督 ;加强法官的审判独立。基层法院取消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制度 ;中级以上法院要强化合议庭地位。大幅精简法官 ,建立严格的法官选拔制度、逐级遴选制度、定期交流制度以及惩戒制度 ,并对法官给予必要的身份保障和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7.
刘武俊 《检察风云》2014,(15):16-18
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6月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吴爱英在深深化化司司法法行行政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司法行行政政工工作作、、司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孟建柱同志在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改革的大局观,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扎实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现行的司法保障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司法公正、廉洁和独立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与重构,包括建立党领导司法工作的新体制,建立新的法官、检察官制度,建立司法经费的中央统筹统拨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14,(3):4-4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本身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必须把司法体制改革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上去考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正、司法改革是一个“老生 常谈”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个 “见仁见智”、“常谈常新”的问题。因为司法不公、枉法裁判、受贿徇私、审判及执行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司法腐败现象是基于利益驱动的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是多种自变量作用或交叉作用的结果,可谓“一果多因”。原因和自变量不除,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就不会休止。导致司法腐败的根源,归根结底是目前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即法院处在一种不科学、不规范的社会结构网络中,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严重地抑制了法院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解决这一“瓶…  相似文献   

13.
陈铭哲 《法制与社会》2013,(21):222-22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法院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诉讼爆炸。为了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各地法院招收了大量的应届大学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人经过两三年的培养即可成为一名法官,这些人相对比较年轻,审判经验不足,刚被任命,称之为青年法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深究起来,前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诸如某些条款以及服装、庭审方式、工作程序等表面的、局部的、细节的层次上,具有探索性质,深层的、全面的改革尚不多见。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现实,即社会所能提供的改革素材或者说是条件尚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11年前,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任务,司法改革由此迈开步伐。党的十六大把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进一步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又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表明,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徽省将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顶层设计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然而,改革的深化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问题倒逼改革,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冲破思想束缚,突破利益藩篱,破除体制障碍,才能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7.
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有利于防止司法权地方化,但也会带来司法系统行政性强化的风险,要采取人财物管理与司法业务相分离、人财物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规范检察一体、上命下从体制、深化司法公开等措施加以防范。经费保障既要承认差异,又要提低填谷。人财物统一管理后,省级法、检领导班子人选建议(提名)权要由省级党委为主调整为两高党组为主。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时不能将助理审判员、助理检察员变为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要还审判权于独任制法官和合议庭,赋予检察官以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正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背景和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即着手研究和考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公、检、法、司”四家政法机关的工作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也难分轩轾.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法律制度的修订,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职责明显得到了强化;司法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职责的过程中,主动创新,积极有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国现行的一些法律政策和上级机关给予司法行政机关的待遇却与此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在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设计时,应当将司法行政机关纳入整体方案加以考虑,与其它三家同等对待,从而使四家政法机关更加协调地完成相关的法律工作和其他社会建设、法治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20.
马翠 《法制与社会》2012,(21):290-291
司法公信力是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法治建设重点努力的方向.司法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近年来,我国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面对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新形势,我国的司法公信力领域仍然不容乐观,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仍后剖析造成司法公信力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提升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期待能够对提升司法公信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