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4,(3):64-64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正式施行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出现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发生冲突时,特定机关依据宪法的程序,以明示的方法对宪法典的条文或文句进行补充、调整的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宪法修改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成文宪法的存在。不成文宪法体制下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4,(3):60-6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修改宪法,是一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成熟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是根据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所提出来的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和人  相似文献   

3.
[修正案摘录]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百姓故事]7年前高中一毕业,胡新革就跟着叔叔从江西老家来到海南三亚,在一家蔬菜种植大户做小工。凭着肯吃苦和脑子比较灵活,小伙子短短几年从一名打工族变成了一位“小老板”。 做了小老板,就想当大老板。胡  相似文献   

4.
刘武俊 《唯实》2005,(3):51-55
备受瞩目的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已经尘埃落定,宪法修正案以高票获得通过,宪法文本又一次刷新。修宪之前,有关修宪的话题几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更是令人欣喜,倘若以宪法修正案的表决通过为"分水岭",将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4,(3):59-59
上一次修改宪法是1999年,到这次修改宪法,已经过去五年时间。五年中间国内外形势都有较大变化。中国人世后遇到诸多国际法与国内法实施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加入WTO以来,屡屡出现国际约法与国内法律法规实施矛盾问题,亟待通盘解决。在司法实践中的一些违反世  相似文献   

6.
厉风 《党史纵横》2004,(4):27-27
历史记住了这一刻,2004年3月14日15时40分,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最后一项表决——投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庄严华丽的人民大会堂里,来自全国各族的人民代表行使自己的神圣职责。16时55分,本次大会最引人关注的时刻到了。经过2903名代表认真投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表决结果出来了。随着主持人吴邦国“宣布通过”的话音刚落,如雷的掌声排山倒海一般。代表们相互致意、祝福,人民大会堂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千百双凝视的眼神,注视着主席台正中闪光的国徽,追寻的目光穿过1982年以来修宪的光辉历程。1988年修宪:为…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4,(3):56-57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创造的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结构、新的社会共同体及新的价值体系,冲击着现行宪法规范。同时,近年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以及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得现行宪法的修改成为必要。本次修宪体现出“条文最多、内容丰富;以人为本、彰显人权;与时俱进、接轨国际”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正德  喻中 《探索》2004,(3):135-139
宪法是社会变革的一只晴雨表 ,社会变革的模式直接影响到宪法的模式和宪法自身应变的方式。在阶级对抗处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革命时期 ,宪法表现为革命宪法 ;改革年代 ,宪法呈现出改革宪法的特征 ,宪法规范与改革实践的冲突常常出现。因此 ,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以修宪为主要方式的合宪性社会变革、以“良性违宪”为表现形式的违宪性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及其趋势 ,有利于把握宪法的与时俱进与保持其稳定性、权威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靳力  段秀卿 《奋斗》2004,(5):51-52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诞生,以宪法的方式确立了我国基本的宪政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1954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为后来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谁是公民法律专家李步云说,1982年宪法修改有三点值得铭记,一是在结构上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至国家机构之前;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个就是有关公民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党建文汇》2004,(4):4-4
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宪法观念上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据地时期的民主施政,到1949年的民主建国;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法律虚无主义,到十二大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到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党在宪法观念上的转变,预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4日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次修改宪法(简称修宪)部分内容即将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入法定程序。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全国人民关注,举世瞩目。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这次修宪的一些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宪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崇德。  相似文献   

15.
一是将促进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的速度将加快,从制度上、法律上规范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成为行政机关的理念与准则,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责任和法治意识将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6.
把政党排除在宪政之外,是与现实政治过程不相符合的。在中国,要想把执政党排除在宪政之外,更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共产党要把自身作为宪政的构成要素,在宪法的框架内活动,通过修宪推动宪政建设,并在政治活动中扮演宪政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18.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如同党的七大和十五大确定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给  相似文献   

19.
《理论导报》2014,(10):4-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  相似文献   

20.
郑云 《唯实》2004,(3):68-70
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必须弄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代表"要求的三句话之间的关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