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禹康 《党史博采》2011,(11):28-30
1944年3月19日,是明王朝灭亡三百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连续刊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1944年3月19日,是明朝灭亡300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连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2004年是甲申年,按天干地支排序,60年一个“甲子”轮回,从今年甲申上溯到6个轮回,是公元1644年。这个甲申年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是个悲剧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煤山自缢,崇祯在上吊的时候,死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农民起义军打进京  相似文献   

4.
1944年5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败转换为主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赞同文内的分析,还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把郭沫若这位党外人士的文章列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材料。根据毛泽东的意见,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并强调:“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履辙。” 60年过去了,2004年恰又是甲申年,中国共产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今日重读此文,仍然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简奕 《红岩春秋》2013,(6):9-14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警世名言。它的产生,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有着一种密切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6.
斗转星移,又逢甲申.距离郭沫若同志60年前撰写<甲申三百年祭>正好又一个花甲轮回.忆及46年前,听到郭沫若同志亲自向我们谈及他的创作思想,并相互谈到<甲申三百年祭>的写作和学习的情况,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似流水,叫人感喟。按照中国农历干支纪年方法,弹指一挥间,今年又逢甲申年。甲申年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在60年前的甲申年即1944年,郭沫若撰写了纪念大明王朝和大顺王朝灭亡300周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宏文吸引了在延安领导抗战的毛泽东的眼光,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作关于学习和时局的报告时,对此文作了高度评价,并将它列入整风运动的文献,甲申年由此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实践》2001,(4):24-24
350多年前那个甲申年,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然而不久,大顺军也从胜利的高峰跌下来,很快失败了。57年前,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教训。1944年3月18、1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为了鉴戒历史的教训,我们重新刊登《解放日报》的编者按,并建议重读一下《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9.
1按中国农历的纪年法,从2004年1月22日(春节)起,我国进入农历甲申年。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甲子。六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能够经历两个甲子的,真可谓世所罕见的长寿了。这正应了“人生易老天难老”、“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了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和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再次表达了执政党坚决反腐败,永远不动摇的决心。60年前的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就是在这一年,郭沫若挥笔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300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每一  相似文献   

11.
用民主和法制打破“人亡政息”的周期率──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思考龚兴盛由今上溯350年──1644年,即农历甲申年,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两件大事:一件是腐朽的明王朝覆灭,一件是新生的大顺政权夭折。这一事件,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集团因腐败而导致“人亡政息...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19日,是郭沫若大师发表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朱明王朝灭亡、李闯大顺政权攻占北京360周年。当年虽然有人对郭在“甲申史沦”中提及的往事不屑一顾,乃至大加鞭挞,但60年前的甲申,学政两界的民主进步人士还是不约而同地对之进行讨论与研究,引起一场重大的风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界又因此而引起风波;今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为延安整风的主要文献之一,细细重读之后,“明灭闯兴”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感其见微知著、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内涵丰富、意义深刻。重读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加深对“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健康前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又逢甲申,重温“赶考”,对于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继续奋斗的新起点,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人民交上一份新的、更出色的答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发表了历史散文《甲申三百年祭》。选择这一天是意味深长的,因为正是在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白成杀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立国276年的明朝灭亡了。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的注意,他将其列为整风文件,并多次号召全党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因此而扬名。恰逢建党90周年,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有了一点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没有过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李自成进入北京360周年。郭老在文章一开始就说:“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那么,现在是甲申轮到它的第六个周期了。郭老的文章是1944年3月19—22日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的。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只隔了一天,在3月24日发表一篇气势汹汹的社论,题目叫《纠正一种思想》,指名道姓地写道:“在全中国的人民以血以泪以汗苦战七年,并且最后胜利业已在望的今日,却还有人出于一种反常心理,鼓吹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这便是最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  相似文献   

17.
正"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警世名言,尽人皆知。而"两个务必"思想与《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70年前,由大文豪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首发,由此引发朝野震动、国共交锋,进而启发了毛泽东,直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写和发表1943年3月,国民党抛出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并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国民阅读。该书堪  相似文献   

18.
陈晋 《前线》2013,(11):89-91
《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是毛泽东在1944年春天读到的。经他推荐,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从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发挥了其他书籍难以替代的普遍教育作用。《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纪念明末李自成起义三百周年写的长篇历史论文,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副刊。该文分析了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后又陷于失败,结果只待了48天便失败退出北京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翟玉琢 《党史博采》2004,(10):45-46
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题为《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刊出,不久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此文之所以名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攻进北京,灭亡明朝,是1644年,按古代干支纪年为甲申年,到郭沫若写这篇祭文的1944年,又逢甲申,整整过去了三百年。从《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年,再逢甲申,时光又过去了六十年,但重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觉得仍有很现实的意义。《甲申三百年祭》摘引了《明史》、《明史北略》、《甲申传信录》等许多史料,客观详尽地评介了李自成的成败和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  相似文献   

20.
赞誉“甲申年祭”列入整风文件 经过1941年和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之后,领导中国革命和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热,全国形势正处在对敌斗争的紧要关头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前夜.如何避免“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严峻地考验,也是毛泽东同志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毛泽东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下,曾被周恩来誉为当时中国“革命文化班头”的郭沫若,于1944年3月上旬写出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在《祭》文中,郭沫若紧密联系现实,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明史,对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