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08年,反腐败领域诞生了一个新名词:"网络反腐",网络反腐反出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事件。从"天价烟局长"被立案调查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落马;从深圳海事局官员猥亵女童被"双规"到广东干部出国考察清单被公布……一年来,网络反腐硕果累累。然而,如同一把双刃剑,网络反  相似文献   

2.
尽管周久耕的"人肉搜索反腐第一案"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触动了各级官员,显示了网络监督的力量,但笔者却并不看好这一反腐方式。一方面,人  相似文献   

3.
腐败,人人深恶痛绝;然而、腐败又难于根本上铲除。如何使反腐有一个新的突破,《制度反腐:让官员"不想且不能"腐败》一文,从反腐战略"三不"境界:"不敢"、"不想"、"不能"方面对腐败预防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4.
当今一些官员之所以会"弃实就虚",一是因为实职官员的为官环境发生了变化,做官的风险比以前大多了;二是因为实职官员权大责任也大,当官是越来越难了,越是基层越难干;三是实职官员是反腐的重点,上下左右都盯得很紧,压力山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趋向常态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而"围猎官员"成为反腐中频繁被提及的现象。研究发现,不能慎欲、不能慎权、不能慎趣、不能慎友、不能慎微的官员最容易被"围猎";官员被"围猎"的方式有交易型、情谊型、要挟型等几种。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将新领导层的反腐称为"新反腐政治",关键是看它能否通过创新反腐机制,激发正式制度的活力,让清廉政府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有机体的自然产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过去一年的反腐败令人印象深刻,各方评价很高。随着重量级官员持续不断地落马,国内外舆论已经很少质疑新领导层的反腐决心。如果将新领导层的反腐称为"新反腐政治",那么关键是看其能否通过创新反腐机制,让清廉政府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有机体的自然产品。在当前反腐政治中,有关决策者肯定在思考,并着手打造长效的反腐机制。从现有的过程和成果来看,这个机制的运行主要依靠以纪委为中心的跨部门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在整个政治框架中获得了相对  相似文献   

7.
从具体的制度性机制来看,官员辞职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持续的高压反腐,遏制着"权力寻租"的空间;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消除着"灰色收入"的暗道;日益严明的问责机制,加重着官员的"压力不适"反应;趋向公正的官员晋升制度,改变着官员的"仕途预判";愈发强大的媒体监督,影响着官员的行为选择,等等。  相似文献   

8.
官员财产公示是国际上通行的反腐利器,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呼声很高的改革举措。目前我国的官员财产公示出现了"零投诉零异议"的情况,这是试点不成功的表现。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意义,如何将这种制度由"阵地战"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的"持久战",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腐败问题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是个时代大命题,官员腐败严峻的现实与依法依规从严治吏的法制不健全形成一对矛盾。腐败问题究竟该依法严格执行"零容忍",还是根据具体条件相对灵活处理,这是反腐败层面上"刚"与"柔"的两难决择。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有关调查显示,近两年来高压反腐从严治吏使官员的心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部分地方官员干事的动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顾虑更多。反腐败  相似文献   

10.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个既能推动制度防腐,又能借力于民众加强反腐的理性建言。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官员财产申报,能够将官员的财产摊开在阳光下,接受公众审视,有效遏制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曝光和网友围观的强力氛围下,一些腐败官员会更加"隐蔽",这导致反腐查处难度加大时下,最给力的反腐力量莫过于网络。从博客到微博,从飞信到微信,网络搭建的媒介新平台,正让"监督亮点"无处不在,让"反腐触角"无孔不入。相较于过去单一化的反腐监督手段和模式,网络媒介上的"技术赋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舆论监督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无数网络草根个体问政热情高涨,  相似文献   

12.
尽管"清水衙门"不像资源丰厚单位那样财源滚滚,但也是有权力的。由于它们易被反腐及舆论监督忽略,人们都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的单位和个人,于是"清水衙门"变成了"灯下黑",并成为官员腐败的保护伞和护身符。  相似文献   

13.
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狠抓从严治党、从严治吏,通过八项规定的出台落实和高压反腐的持续推进,使政治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官员和商人之间"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现象开始改观,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得到了极大遏制。但与此同时,一些领导干部为了避嫌,刻意回避与企业家的交往,以不认识企业家为荣,甚至对企业家可圈可点的创新与发展也不屑一顾;而一些企业家面对官员的无所作为,从内心里抵触政府,与官员形  相似文献   

14.
纪振强  张九海 《传承》2014,(6):50-52
"民间网络反腐"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低俗化、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其表现在于过分关注和炒作腐败官员的穿着打扮、财产、个人隐私以及桃色新闻等。研究"民间网络反腐"低俗化、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现实土壤、文化背景和技术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避其不良影响,合理引导"民间网络反腐"的规范有序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反腐以来,已有41名副部级及以上高官落马,不断吸引着公众关注中央反腐行动的视线。尤其进入2014年6月,反腐脚步更是不断加快,几乎每个周末中纪委都会宣布一个部级官员的落马,反腐“每周一哥”几乎成了公众周末必关注的节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像病菌抗药性一样,一些贪官的“抗反腐”伎俩在升级,官员贪腐的花样不断出现新的变相,不仅有送名贵字画和艺术品的“雅贿”现象,还有一些可以称之为“雅腐”的行为,比如这些年的官员出书热现象。2012年新年伊始,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被“双规”。此人具有理学博士、教授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头衔,是个爱出书的学者型“雅腐”贪官。周镇宏的落马,引发了群众对“雅腐”官员爱出书乱象的担忧和抨击。  相似文献   

17.
《浙江人大》2012,(11):10
我国自1987年开始酝酿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至今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相关规定,进步有目共睹。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与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距离,仍未在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缺乏应有的公开环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近年来,新疆阿勒泰、四川高县、宁夏银川等多个地区相继迈出了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探索之路,不过受制于各种原因,往往"昙花一现",并没有持续开展下去。改革如何打破"人走政息"的怪圈,如何在顶层设计的层面推动官员财产公开?不可否认,在人们对反腐的期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已是最能凝聚人心和形成共识的一个突破口。我们需勇于迈出这一步。  相似文献   

18.
<正>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火"了,就连剧中的"蹲式窗口"也成为了民众热议的话题。"蹲式窗口"让为民服务蒙羞。奇葩在于,窗口高不成、低不就,让前来办事的群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而只能采取让人感到难受的"蹲"的姿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作人员却能高高端坐在办公椅上。现代政治生活中,官员和民众应该是平等的,其外在的面貌和内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倪方六 《当代广西》2014,(24):59-59
正"收礼罪",即"收受礼金罪"。这一罪名很可能成为刑法修正案中的新犯罪条款。官员收礼,实际上就是变相受贿。早在西汉时,中国官场已严禁官员收礼;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收礼罪"。汉代官员调动时禁收下级礼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时期,官场"禁令"尤重反腐。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刘启继位的当年(公元前156年)便出台了多项官场禁令,除禁公款吃喝、禁行受贿等反腐措施外,还对官员任免  相似文献   

20.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长山在2014年第6期《法商研究》撰文《网络反腐的"体制外"运行及其风险控制》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一切公权力的运行都要接受网络公共空间中公众舆论的审视与评判。由于网络已前所未有地将公信、官德推到全民监督之下,把官员装进"玻璃房"中,因此,一方面,政府尤其是官员必须深刻反思应当如何在"广场化"的网络公共领域寻求其决策与施政所不可或缺的合法性,如何在"广场杂言"中接受监督和塑造公信力;另一方面,公众凭借新媒体和网络平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也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