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强化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完全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和  相似文献   

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志坚 《湖湘论坛》2004,17(2):72-73
“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头 2 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农”问题恰如一只“拦路虎”阻碍了我们的行程。因此 ,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难点在农业 ,重点在农村 ,焦点在农民 ,而要解决目前农业已存在的这些问题 ,就必须尽快打破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本文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 ,联系历史成因深入分析 ,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途径。一、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它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两个方面 ,其中二元经济结…  相似文献   

3.
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三农”落后状况的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宏伟建设工程,也是一项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改革之举,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方活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一、建立农民充分就业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放胆发展民营经济,放开让农民调整结构,推动了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近…  相似文献   

4.
鉴于“三农”问题重要,更鉴于“三农”问题众说纷纭,作者认为仅靠“优农扶贫”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小生产农业体制下“让农民富裕起来”,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集体化”是比小生产农业更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再重复小农经济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封建主义,正是中国“三农”问题症结所在和长期没法解决的根源因此“三农”问题的出路是:进行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从传统小生产农业转变为以深度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农业;消化农民阶级,即随着城市化,农民进城以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农民阶级逐渐消亡,代之以占人口5%左右的农业工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农村存在的“三乱”问题,必须革除“草根行政”的弊端,改革我国农村基层行政体制。一、“草根行政”的主要弊端“草根”,英文是grassroots。用“草根”一词来指中国农村行政基层,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中国农村的“基层”,与农民面对面的打交道,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的确是像草的根一样重要,是我国行政体制大厦的基石。我们这里的“草根”,不仅包括各乡镇行政政权,同时也包括村级行政政权。“草根行政”最明显的特点是直接性,即直接与中国农民打交道,传递党和中央政府的政策,直接接受农民的意见与监  相似文献   

6.
《当代广西》2004,(16):4-4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前年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去年提出“重中之重”、今年发出“一号文件”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绕不开的坎,“三农”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加沉重。2005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奏凯歌。这说明我国已逐步掌握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律,这充分显现了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惠农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8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稳定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如何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效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过程中避免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持放任主义态度的做法,积极发挥国家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促进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记者认为,从体制上确保县、乡公务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保证。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拜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 杨汝岱:你说得对,都是国家公务员,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从“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到“卫生财务负担公平性”世界倒数第四,前后二十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农村医疗体制的评价截然不同。细嚼农民心底的倾诉,“药价便宜一分钱,可能救回一条命”结症浮出水面,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多取少予,农民权利滑离宪法设计。健康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建立合理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让农民与城市居民同享宪法权利,既是国家反哺农民应有之义,更是宪法关怀农民的“底线”要求。  相似文献   

10.
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你著文认为这“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区域发展”,包含体制问题,但更多涉及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国家的发展、安全、稳定等全局性问题,并就中国“向西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提出建立中国“西三角”与平衡世界“大三角”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居住在农村。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才会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震动了世界,现在中国什么问题最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呢?“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如今,在中国绕不开的难题依然是“三农”问题。记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最能检验执政的能力问题,也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裴新伟  朱光磊 《探索与争鸣》2022,(12):45-56+211+2
新世纪之交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阶层一直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包含农民工在内的工人群体,逐渐取代农业劳动者成为规模最大的阶层,实现了职业维度上的“换位”,并先后带动“农”和“工”在地域、户籍等广义上的位置交换。在此过程中,农民数量不断减少且其成员构成不断变化,工人在群体构成、劳动方式、行业分布和所有制分布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工阶层换位”整体上是一场具有进步性的社会现象,与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社会结构和推动政治发展等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当下,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农民与技术工人的培育,坚持城乡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消融“二元社会”,推进农民与工人实现更加全面的阶层换位。  相似文献   

14.
潘海平 《半月谈》2004,(14):14-16
千百年来,“面向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的谋生之道。而今。这种状况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浙江,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昭示着,这里正走出新一代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15.
王炳昌 《创造》2002,(8):16-17
姚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水利化程度相对较高,适宜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九五”期间,粮食总产连年超过8800万公斤,畜牧水产养殖呈一定规模。但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财源稀少,财政十分困难,农民增收缓慢。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两增一稳定”这个农村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来做活机制和体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12亿人口,其中80%是农民,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一浪涌似一浪地冲入城市,城乡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其规模之大、增长之快,史无前例。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教授说过中国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农业。而这两个问题的焦点,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1、农村流余劳…  相似文献   

17.
一、“三农”问题的症结“三农”问题的要害在于传统农业。传统的农业有“农”无“业”,不是现代的产业,必然没有竞争力,也就形成不了农民增收的机制。“三农”问题概括地说就是“人往哪去,钱从哪来”的问题。只有“人”和“钱”稳定结合,农民才能挣到钱、持续挣钱,这才叫真正的就业。事实证明,没有现代产业的发展,农民的就业不会持续稳定,也不能增加收入。这才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入手。这是当务之急。这样的产业包括两方面: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二是现代非农产业。农民在这两…  相似文献   

18.
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几乎综合概括了中国一切问题,但从本质上说,农民问题是个权利问题,农业问题是个效率问题,农村问题是个就业问题,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是制度安排和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问题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问题的核心 ,因而人的现代化问题倍受关注。在中国 ,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质 ,还由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相对落后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农村和农民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中国的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笔者认为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应分成两个阶段来考察 ,即社会化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农民的社会化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 ,已经完成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个农民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绕不开的坎,“三农”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加沉重。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初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主席台上方,国徽金光闪耀,中间是红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那金黄色的谷穗就象征着中国农民。今天,“三农”问题在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考验,也自然成为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