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论文发表以及学术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文体学发展日益完备。本文从现代文体学角度,论证了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接着分析了摘要的文体特点,然后通过发现的国内期刊中论文的英文摘要的错误,从翻译理论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指导摘要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费文明 《检察风云》2012,(23):92-93
连环画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形式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在20世纪的中国不算发达的媒介环境中广泛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连环画鲜活地描绘人间百态,生动地反映现实点滴,给当代人重拾历史记忆,带来趣味的阅读。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连环画就是以连续图画呈现红色经典与历史故事。连环画曾经伴随人们成长,填补空闲时光。建国前,红色连环画成为创作主流,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民众的教育与改造;以漫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国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眸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国内现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对本世纪80年间国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认为要使国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国化”,尚需经过一个理解、选择、改造和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意会话是会话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特别是随意会话的文体特征。本文旨在分析随意会话的文体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语法特征;词汇特征;语言的含糊性;言语非流利性;话题转换的频繁性。  相似文献   

5.
因无人知道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在中国兴起之初曾遭遇抄袭问题。1920年代留美教育学者登台又引发新一轮抄袭,即使范源廉曾在教育总长位上提倡发展改善国计民生急需的教育研究,也无法遏制抄袭及美国教学法实验在教育界蔓延。但1925年以来在内部反思、外界批评作用下,教育学仍能寻求新生。尤其陶行知、晏阳初1926年起改从现实国情出发,不仅开拓了有益改善国计民生的原创教育研究进路,还让中国形成了能赢得世界认可的乡村平民教育学派。围绕抄袭与原创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教育研究,可以拓展既有教育学史研究,并为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及本土学派建构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李炳银 《中国监察》2009,(12):62-62
这两年里,尽管发生了不少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郑筱萸一案在人们心中留下的记忆和追问并没有消失。而在郑筱萸之后,又出现了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等一些大大小小的腐败案件,真有人“不怕杀头”而“前腐后继”。这样的现象着实令人堪忧,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7.
2000年4月4日至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法律系、法制史研究所主办的“20世纪中国法制回顾与前瞻”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香港、台湾、美国、韩国的专家学者约120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卫篇,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19场。研讨会采用论文撰写人报告、评论人评论和旁听人提问、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就20世纪中国法制的艰难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反思,研究依法治国的客观规律,并对21世纪法制的发展提出了构想和展望。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由本刊编辑部与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世纪中国法学与法制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1月5—7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60多人,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在两天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作了精彩的发言。此前,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说林>上下两篇本是韩非平时积累的原始资料汇编,内容多为传说故事,类似于后来之"故事集".它的文体学意义有二:一方面,它是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标志着我国寓言的独立;另一方面,它对后世笔记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将其称作"准笔记小说",这一点通过它与<说苑>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意识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制度建构和审美趋向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新传统因素,诸如文学功能的历史化、文学建构的社会化和文学演进的尚武化等都较大地改变了文学书写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本从20世纪末叶的中国学多元的发展态势中发现了其共同性本质,即从统摄艺的感性学角度看来,这共同性就是审丑,其具体表现为: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张扬发展,最后就导致了自身的悖反-学审丑思潮的出现;学由初期的局部审丑到中期的全面审丑,新时期学尤其是是锋锋学的审导意识和特点与近现代学中对丑的展览和欣赏具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导致中国学在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美学变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文学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与话语政治以及文本策略与文本政治等等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权语词在中国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的1908年,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从而开创了中国立宪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但是,宪法、宪政毕竟是舶来品,在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理论上的激烈争论;亦在实现宪政之路上出现了种种的曲曲折折。当然,中国要实现宪政、必然要实现宪政,这是历史之大势,浩浩荡荡,奋勇向前,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在《钦定宪法大纲》颁行一百年之际,反思清末的立宪与中国的宪政之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内在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在观点"是哈特实证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是解读哈特理论的关键线索之一。作为反思性批判态度的内在观点,不但使得规范态度得到有效说明,进而成为批判外在观点的基础;而且它还可以保障法律理论的描述性特征。当然,内在观点并非坏人观点或者参与者观点,因为前者是理论姿态,而后两者则是实践姿态。  相似文献   

16.
19、20世纪的德国民法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法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我国的民法研究在诸多方面仍然是围绕它而展开的。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世纪前半期的"法典论争"和"历史法学"时期;二是19世纪后半期的"概念法学和德国民法典"时期;三是20世纪前半期的"自由法运动"和"法社会学"时期;四是20世纪后半叶的"现代私法学"时期。研究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对于反思和总结我国今天的民法研究,把握未来民法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育史学的跨学科性质,它一直受到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影响,并处于学术取向还是职业取向的两难境地。反思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史学的发展不应脱离历史学“母”学科主流,同时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传统教育史学和新教育史学各有其利弊,对于教育史的再认识是教育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教育史学的未来发展可有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一是继续教科书传统,以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二是摆脱学校教育史传统模式的束缚。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提升教育史家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历史剧争论经历了40年代发端、60年代激化、80年代深化、90年代反思等具有明显阶段性的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史剧观,如古为今用、"失事求似"、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典型化"、"传神史剧"等主流观念,以及"伟大性"、"非历史化"的"假定性"、"寓言说"、"观众认可度"等非主流认识.争论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强调类比现实、缺乏体制意识、忽视文人艺人比较、封闭性明显、宏观研究不足等,限制了争论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