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代表热线”变“冷”了。这是笔者从选民中得知的信息。一选民说,他跟“代表热线”打了几个电话,反映城市拆迁中有违规行为,谁知无人接听。后来得知,这位代表外出办企业去了。“代表热线”无人接听的现象,不仅在其他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还存在偶尔有代表接听,但社情民意不能及时上达的现象,也有的把电话号码换了。由此,出现了“代表热线”变“冷”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据《扬子晚报》报道,目前走在一些城市街道,时常会有人塞给你一张广告卡片:“夜深人静,孤独无眠。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人不钟情。请拨通××热线。”“男人是船,女人是帆,××热线是港湾,××小姐随时恭候你。”据一位在声讯台上班的“情感热线”主持小姐介绍,热线电话普遍存在“四多”,即主持人中小姐多、挂进电话男性多、使用公家电话付费多、聊  相似文献   

3.
刘建 《公民与法治》2010,(22):36-36
全国首条老年人心理危机免费救助热线——“爱心传递热线”自去年9月在上海开通后,每天要接到几十名老人的来电,不少老人在电话里倾诉说自己很孤单,惟一的期盼就是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有一位老人患有强迫症,没有人陪着说话不行,她打进电话后,一开口就是“真想从15楼跳下去”。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改革的发展进步,50年代人们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已梦想成真。然而,正当日新月异的通信手段把人们带入一个信息时代的时候,公费电话私用现象却异常突出。我们暂且称为“公话私挂”吧!公费在热线中滴血──骗钱的国际“交友热线”。这是1993年5月中旬,美洲某地一机构先后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多家报刊杂志上刊登了一则“结交朋友新方法”的“交友热线”广告。结果在短短的时间内,我国每月不得不花上几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的巨大代价去支付国际长途电话费。据电信部门披露,这几乎是清一…  相似文献   

5.
“太神奇了!你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但这的的确确是真的……只要拿起电话,它就是你的!还不快拨打热线订购电话,只需一个电话,我们立刻送货上门,你的生活就此改变……”  相似文献   

6.
能不能用《宪法》打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市民杨殿庆给电台“市民心”热线直播节目打电话,说他到一家大酒店吃饭被多收了钱,诉之物价所,物价所决定处罚该酒店5000元,然而一位官员出面干预了,这个处罚决定没有执行。他在电话中提到了那位官员的姓和官职,被后者以侵犯名誉权告上法庭,法院判赔6000元精神损失。 现在,杨殿庆的官司二审也输了。 这个“给电台打电话的官司”,使我想起前英国上诉法院院长丹宁勋爵在《法律的未来》一书介绍的一个“给报纸写信的官司”——《斯利姆诉每日电讯报案》。 “这个案子是关于在泰晤士河边的哈默史密斯修一条道路的争论问题。公民有走路的权利。地方议会贴出一张‘禁止通行’的通告。该通告是市政官斯利姆先生签署的。以后斯利姆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我们在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开设了“北京市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建立了北京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网络热线机制。该机制不仅开辟了维护群众利益的“绿色通道”,督促解决了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搭建了民主监督政风行风的平台,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热线构成注重实效“政风行风热线”包括“直播间”、“留言板”、“反馈栏”三个板块。其中,“直播间”邀请政府部门和行业的新闻发言人现场宣传本单位政风行风建设举措、解答群众咨询、接受群众举报投诉。每周固定播出一期,对一定时期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他的壮举威震四方:十几年前,他怒掀单位领导大吃大喝的餐桌;十几年后,他自费开通 了全国第一个民间“反腐倡廉热线”电话,公开向腐败分子宣战——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安徽省淮南市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打电话给正在《行风热线》专题节目里“做客”的市电信局领导,希望能安装一部电话,第二天老人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在淮南市,像这位老人这样通过拨打《行风热线》电话,就有人上门给解决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行风热线》专题节目是该市为加强行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由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广播电视局在淮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每期都有一位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或窗口行业的负责人现场接听热线电话,解答问题,接待投诉,为群众排忧解难。市供电局、市燃气总公司等单位还专门成立了“《行风…  相似文献   

10.
每当假期来临,上海市首条“少女意外怀孕热线——65876866”电话就会繁忙起来。据解放军第411医院少女门诊主任张峥嵘介绍,该院5-6月因为少女意外怀孕打来电话求助的学生有941位,超过前两个月同期15%。  相似文献   

11.
听说某地早在两年前就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笔者手头正好有一疑难问题需要进行咨询,于是按图索骥,将那公布于众的电话连拨了好几次,不料杳无音信。这在使人感到沮丧失望的同时,不禁要生发出一些感慨来。时下,不少地方有许多部门相继开通了热线电话,如农技热线、法律热线、投诉热线、举报热线、求职热线  相似文献   

12.
孙晓兵 《政府法制》2008,(13):20-20
“党把我培养成人,我却把自己变成了鬼。”这是江苏省宿迁市体育局原局长王维洲被判刑后在“悔过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此人在担任宿迁市体育局副局长、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计22.3万元,被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鲁南监狱于2001年12月4日开通了“心桥热线”咨询电话,它以“倾听你的诉说、接受我的关怀、伴你走过风雨、帮你改造成功”为服务宗旨,以“婚姻家庭、人际关系、情绪控制与调节、法律法规政策释疑、环境适应及对改造生产工作的合理化建议等”为服务内容,为罪犯架起了敞开心扉的心灵之桥、沟通思想的信任之桥、获得援助的希望之桥、走向光明的新生之桥。这是山东省第1条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指导帮助的多功能求助热线。半年多的实践证明,“心桥热线”咨询电话已经成为广大罪犯宣泄情绪的港湾,倾诉心灵的驿站,…  相似文献   

14.
1998年3月至4月间,《南方周末》相继刊登了山东矿业学院退休副教授沈洪嘉的3篇文章:《买卖不公平的电话月租费》、《立即取消电话初装费》、《建议开个“电话消费与法律”研讨会》。 沈洪嘉的文字以其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质疑电话初装费、月租费和通话费,质疑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受到了包括电视台、电台和报纸在内近百家新闻单位的重视。一年来,沈洪嘉这个名字连同他的观点激发了无数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声援之心,以至于信息产业部在1999年3月1日宣布对邮政电信资费进行结构性调整时,有报纸在把沈洪嘉誉为“中国反电信垄断第一人”的同时,提醒都市消费者在为安装电话费用大幅下降欢呼之际不要忘记那个叫做沈洪嘉的人。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的“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里气氛热烈,“人气”旺盛。原来,北京市负责首都政风行风建设的有关方面负责人正在与网民“对话”。不断刷新的网页,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细致权威的解说,无不显示出这个运行半年的网络热线,已经成为一座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一个民主监督的有效载体。为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长效管理,2005年初,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建立了民主测评、网络热线、民主评议三项机制,有效促进了全市政风行风建设的开展。5月,市纠风办和市统计局通过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启动…  相似文献   

16.
在江城武汉,每周二、周四的清晨7时15分。只要你准时打开收音机,将频率调到93.6兆赫,一股清风般悦耳的声音就会传到您的耳畔———“听民意传民意,顺百姓之意;评行风议行风,正行业之风”。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行风连线》节目准时开播了。“嘟……嘟……”,热线接进了刘女士的电话,她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子,由于牵涉到多家单位,她和60多个住户迟迟办不了“两证”(房产证和土地证)。这天,恰好是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周茂棣上线。下线后,在局长的亲自督办下,刘女士的房屋“两证”不久就办下来了。感激万分的她在感谢信中写道:《…  相似文献   

17.
检察官要常怀“三心”、常把“三度”、常却“三情”,为履行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而恪尽职守,不辱使命。首先,要怀为民之心、公正之心、事业之心。为民之心。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在检察工作中那就是执法为民。检察机关的权力是人民赋于的,因此,执法为民是检察职责的本质要求。“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  相似文献   

18.
豫东古城商丘市。城北一条河,河上一座桥,桥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桥头一间小铁屋。繁华地段寸土寸金,小铁屋应当是个小卖部,但主人并不卖东西。屋内一桌、一椅、一床而已;桌上一部红色的电话,亮亮的,纤尘不见。2月5日,龙年正月初一。“滴——”,上午11时许,一个电话从北国哈尔滨的冰天雪地出发,穿过千山万水,脆脆地在小铁屋里着陆。“请问是法律服务热线吗?请问您是石律师吗?”电话里传来—位史姓女士的声音。她是哈尔滨市某幼儿园的教师,祖籍商丘,已在外工作多年,与“石律师”素不相识。  相似文献   

19.
刘鹏 《法律与生活》2011,(19):28-28
不久前,中国之声新闻热线连续接到广东、浙江、四川、江苏、青岛等地听众的热线电活,反映当地个税征收标准未执行新税法,起征点仍按2000元执行。就此,广东省税务局纳税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是大家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要安装一部电话,必须向邮电部门交纳一定数目的“电话初装费”,这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每个安装过电话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但“电话初装费”到底属于何种性质的收费,其收取有无法律依据,却很少有人细究。近闻有人要起诉邮电部门,称“电话初装费”为不合理收费,其收取没有法律依据,笔者惊愕之余,不禁为之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