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德明 《传承》2009,(20):48-49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偏重认知,忽略情感,不注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收到实效。而情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情感的特殊效应,以情育人。因此,要始终把情感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实施情感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偏重认知,忽略情感,不注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收到实效.而情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情感的特殊效应.以情育人.因此,要始终把情感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实施情感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冷漠、情感焦虑和情感郁结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实践中的情感问题在呼唤着情感教育.大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高校德育的正向效果也离不开情感教育。通过分析情感教育对德育的影响和当前高校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在德育中有效运用情感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的发展、人的生命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更需要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情感教育模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组织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开展积极的情感教育措施将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孔燕 《传承》2009,(16):66-67
情感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的发展、人的生命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更需要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情感教育模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组织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开展积极的情感教育措施将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尹剑 《传承》2012,(14):60-61,77
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和情感的矛盾及冲突,具体体现在择业、消费、恋爱等方面。因此,高校的德育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使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最终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情感教育应为德育导向之基。  相似文献   

7.
王巧巧 《传承》2012,(2):48-49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情感的发展,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情感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寄托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符平 《青年探索》2003,(2):26-28
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大学生情感寄托问题产生的原因基础之上,具体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情感寄托的几种主要对象——家庭、同辈群体、恋人和网络——的不同特征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立体性、保密性等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有意识地加以情感渗透,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感缺失现象.本文从青少年情感缺失的表现入手,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青少年亲情教育、生命教育和体验性教育等情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亦是一门艺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这一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特征及民办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更需要情感教育。社会、高校、家庭通过立体式参与、全员育人,以生活渗透、情感渗透方式,隐性融入到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当中去,以提高民办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民办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高校情感教育与“人本”教育的理据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明 《湖湘论坛》2005,18(6):95-96
情感教育是针对新时期教育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范式。高校情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通过对探索“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的探讨;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体现在教育者实施的一切行为之中,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培养上。  相似文献   

14.
蒋文英 《传承》2012,(18):40-41,53
国内外学者从哲学、心理学、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分析和阐述了"体验"的概念和内涵,认为体验具有情感特性,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主体对于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情感把握。情感需要体验,其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体验的本质或同义词,即为"情感体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运用情境事件体验法、社会实践体验法和交流参与体验法等情感体验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林凤章 《传承》2008,(24):68-69
法律基础教学的关键是以法律基础知识为依托,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即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尊重、热爱和信仰等情感。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基础教学在大学生法律情感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探寻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法律基础教学的关键是以法律基础知识为依托,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即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尊重、热爱和信仰等情感.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基础教学在大学生法律情感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探寻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魏义霞 《求索》2014,(9):159-163
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样,梁启超十分关注教育问题.但与其他人所不同的是,基于心学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趣,梁启超对情感推崇备至,提倡并重视情感教育.他所提倡的情感教育在本质上属于心理教育,以培养仁者人格和树立“‘仁’的人生观”为宗旨,最终目的则是使人臻于不惑、不忧、不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情感不平等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学认为社会分层与情感不平等关系密切,是学生情感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权力、教育和家庭均是影响情感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学生情感公平的实现对缩小学生之间的情感差距、促进教育的实质公平实现、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明晰判断标准、确定测量方法、划分责任主体和加强社会情感学习实践是实现学生情感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情感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情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青少年对自我情感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情感资源完善自我,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情感素养教育的前提是以青少年的情感特点和情感影响青少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情感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内容设计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于淼 《传承》2008,(14):62-63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与完善人性方面,它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统一,即主体与工具的统一。可是,我们却并不乐观地看到,情感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呈现"弱势"的事实和被人为搁置的无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情感教育的研究,探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