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丽 《新东方》2009,(4):31-35
自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一直努力探讨的话题。但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自然已变得面目全非、满目疮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不致造成更大的恶果,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正确理念,给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和谐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话语体系、“人与自然是利益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话语体系和“人与自然是发展共同体”的生态实践话语体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涵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深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方向、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向,有利于为传统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提供话语指导、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话语助力,从而进一步在驳斥西方话语霸权中赢得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张云飞 《人民论坛》2022,(22):44-47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蓝图,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4.
《观察与思考》2007,(9):2-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动员令”,“环境友好”成了一个“时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胡主席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军队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职责就是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促进发展。各级政法部门既是和谐军营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谐军营的建设力量,在构建和谐军营、确保部队安全稳定中担负着重大使命任务和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6.
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大无缝”.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油套管生产基地,也是天津十二大产品基地之一,在全国冶金工业和天津经济发展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企业投产以来,我们始终把自己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瞄准建设世界级钢管基地的目标,营造企业内外的和谐氛围,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走出了一条具有“大无缝”特色的构建和谐企业之路。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它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并以西方国家的生态改良为镜鉴,同时合理吸收了中华传统的生态文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导向,践行“生态生产力”发展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生态超越。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11.
防止上演“疯狂的石头” “关闭和发展并不矛盾。”督办会上,针对市安监局和相关区县提出的建议,陈光国主任认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雯 《今日广西》2007,(15):27-30
和谐,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一种状态:阴与阳的和谐是万物生长,天与地的和谐是风调雨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五谷丰登,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和睦……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和谐构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关爱和谐,就能开启幸福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大连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实现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大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基本市情,研究大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采取促进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一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力创优质品牌,建设和谐育才”的办院思想,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并获得了各级荣誉数百项。他们在办园中注意抓住发展的“三个关键”,即打造和谐的团队,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并进;建设和谐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探索和谐的教育,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推进幼儿园的和谐建设,为机关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苗凌云  王青山 《传承》2009,(12):46-47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浩鸣 《政策》2008,(7):33-34
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是贫困山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贫困山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态富民目标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我们围绕英山绿色资源做文章,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有效地把山区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个漫山新绿、清流如练、桑青茶翠、小楼掩映的秀美英山,正在大别山南麓崛起。  相似文献   

18.
结合浙江的实际,简要论述了浙江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临的挑战与成功实践。认为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障碍,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加强制度与机制创新,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宣传、发动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深入理解、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不和谐的发展说“不”,使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文明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观察与思考》2009,(10):27-29
十年巨变,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县域样本 长期以来,在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处太湖西南岸而被誉为“太湖明珠”的长兴县,是非常特殊的县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