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呈现出政治渗透加剧的趋势,其中公安民警涉黑犯罪问题尤为突出。公安民警涉黑犯罪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利益的驱使、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等,预防和打击民警涉黑犯罪,主要应从健全监督机制、严把公安队伍入口、完善立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当前我国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社会危害性巨大 ,严重危害着社会治安稳定 ,甚至威胁着地方政权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防范与打击的对象。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打击这一日趋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文章针对这类犯罪的特点 ,分析了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逐渐形成线下与线上融合、相互支撑的态势。利用网络实施涉黑犯罪成为新的犯罪类型,常态化扫黑斗争也不断向互联网延伸。网络涉黑犯罪呈现出犯罪组织严密化、目标经济利益化、手段“软暴力”化、作案集中化等特征。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需综合采取加强涉黑情报、运用秘密侦查、全面抓捕追缴、开展警务合作等侦查对策,才能斩断信息网络领域黑色利益链条,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目前,黑社会性质犯罪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探讨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现象,并对其成因作出具体分析,将有助于我国制定打击、预防和控制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瑞安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摧毁的一宗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为研究对象 ,从发展轨迹、思想意识、组织形态、犯罪手段等方面分析青少年涉黑涉恶犯罪特点 ,并据此对原因进行剖析 ,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黑社会性质犯罪滋生蔓延的社会基础是 :腐败问题严重 ,执法不严 ,打击不力 ,使黑社会性质犯罪趁隙而起 ;私有制的发展为滋生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经济基础 ;刑事案件增多与团伙犯罪上升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重要前提 ;黑社会性质犯罪随着经济罪案的大幅上升而滋生 ;黄赌毒成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重要温床和土壤 ;特殊的地理人文景观对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可忽视的历史因素是滋生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重要因素。治理对策是 :贯彻刑法有关规定 ,严密有关法律条文 ;公安工作必须把反黑斗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坚持严打方针 ,强化治安管理 ;从宏观对策上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活动日益增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政法部门把打击黑社会组织的犯罪活动,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内容。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有关此类犯罪的概念、性质、特征、根源以及起因、趋向预测、防范对策等问题,作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黑社会组织犯罪,在国际上又称之为有组织犯罪。它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近年来由于各种社会诱因,我国黑社会组织犯罪呈现出不断滋生和蔓延的态势,探讨黑社会组织犯罪防范的法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犯罪组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全国范围内滋生和发展,并出现蔓延和壮大的趋势。目前,在我国明显的、典型的黑社会犯罪还没出现,从常德张君犯罪团伙到长春梁旭东犯罪集团,从沈阳刘涌的“嘉阳集团”到重庆封曼的涉黑组织,他们所从事的犯罪尚不具备西方国家黑社会犯罪那样完备的形态,只是从组织形式、活动手段、犯罪目的等…  相似文献   

10.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当前刑事犯罪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与一般社会组织、一般犯罪团伙、境外黑社会区别的角度,论述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识别问题,为当前的打黑斗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黑社会性质犯罪与黑社会犯罪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基本特征表明 ,它是我国社会犯罪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一个标志。这种犯罪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要发生的。目前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正在向更完备的形态发展。加入 WTO可能为这种犯罪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遏制。  相似文献   

12.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 ,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称霸一方 ,欺压、残害群众 ,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有一定组织性的犯罪。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 :社会原因 ;新旧体制交替 ,利益格局调整 ,社会控制机制弱化 ;一些干部腐败 ,成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保护伞。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对策 :提高全社会对预防和惩治黑社会性质犯罪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反黑立法 ,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从重从快打击 ;加大反腐败力度 ;打黑工作必须与扫除社会丑恶现象、涉枪犯罪结合起来 ;加强对公民以及两劳人员的法制教育 ,为打击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创造良好氛围 ;建立反黑专门机构 ;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全力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  相似文献   

13.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个体犯罪向有组织犯罪发展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历史上的帮会文化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历史基础,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也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产生提供了间接助力。  相似文献   

14.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因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在中国大陆快速的滋生和蔓延,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引起了司法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黑社会性质组织许多方面的特点决定了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一般缺乏法制观念、侥幸和畏罪心理严重,审讯工作应周密设计,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达到有效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范围的"打黑除恶"专项运动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生存空间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挤压,一部分顽固不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而转变成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组织,伺机对社会进行报复活动。因此,必须通过深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综合原因,进一步提出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控对策,促进社会的法治进步。  相似文献   

16.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依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是当前我国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侦查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体系,包括成立专案组、外围摸排、深入侦查、追逃、审讯、摧毁黑社会性质组织经济基础、打击其“保护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金 《公安教育》2002,(2):29-32
近年来,带有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以下简称“带黑犯罪”),在吉林省发展日趋严重,对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已构成威胁,因此对这类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已成为目前刑事侦查工作的重点。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是指组织团伙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犯罪。在实施新刑法的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分析和研究这类犯罪成因和对策,为有效地打击犯罪做好工作。一、“带黑犯罪”形成的主要原因(一)不良文化的传播、封建帮派意识的滋生是产生“带黑犯罪”的思想基础。文化、意识形态对于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预防和遏制犯罪作用一面,又有…  相似文献   

19.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和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大 ,是我国刑事司法的打击重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犯罪活动的组织性、犯罪目的特定性、犯罪活动的腐蚀性、犯罪行为的破坏性等特征。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过程中 ,除了要正确把握每种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外 ,还应注意该类犯罪与有关犯罪问题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黑社会犯罪与有组织犯罪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前者揭示的是犯罪的社会形态 ,后者仅反映犯罪的组织形态。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初具一定社会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的犯罪组织 ,是由有组织犯罪中高级组织形态社会化演变而来 ,并向着黑社会犯罪演进的雏形形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黑社会犯罪同“质”不同“量”,与有组织犯罪同“形”不同“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犯罪社会性的组织结构、犯罪社会化的经济扩张、社会公共领域的渗透和称霸一方的反社会本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社会现实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境外黑社会犯罪的渗透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