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兴华特大杀人案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启示,对该犯罪嫌疑人进行人格分析,有利于了解这种案件犯罪人犯罪心理发生的机制,减少潜在的人格缺陷者蜕变为犯罪人。邱兴华属于典型偏执人格,从他的经历出发,可以分析其偏执人格的形成原因:早年失爱造成情感发育不良、缺乏自省力导致负面心理能量的淤积、虚荣自尊造成易敏感和好嫉妒以及对于自我的威胁导致偏执妄想。由此可对预防偏执型人格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类似社会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指单独个人实施极端残忍的暴力手段,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不良社会影响的恶性犯罪。此类犯罪人大多经济基础薄弱并具有偏执、冲动、报复心强、仇视社会等极端的心理状态。例如,2018年9月12日晚,犯罪嫌疑人阳某云独自驾车冲入衡  相似文献   

3.
犯罪心理现象中危险心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的一种心理历程因刺激和特定经历而出现了某种心理发展的抑制、偏执、结滞状态,由此出现异于他本人常态的行为表现并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因危险心结而出现的犯罪心理现象。因危险心结犯罪者不同于有危险人格的犯罪者,他们曾有正常生活轨迹,他们的犯罪具有让人意外性、突发性、甚至变态性。研究这类犯罪心理现象对于预防这类犯罪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消极内向型性格者自我封闭,不仅给自己心理发展和生活带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而且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消极内向型性格影响心理发展,容易形成偏执型犯罪人、容易为犯罪妄想的产生提供条件以及影响外界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产生这种性格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缺陷、儿童期不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以及遭遇挫折。  相似文献   

5.
群体犯罪是指以地域、行业为犯罪区域,以村落、街道、社区不特定多人为犯罪个体,在社会劣迹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行为规范而同时实施相关犯罪行为的犯罪形态。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定时期人们社会心理的突出表现,是新形势下团伙犯罪的又一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6.
邢媛媛 《前沿》2014,(9):95-96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前最高院院长王胜俊认为,“少年法庭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复苏,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疏远,未成年人群体由于缺失家庭或学校的关爱,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未成年犯罪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矫治以及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少年法庭的建立则成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这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文立足于保障从分析未成年犯罪心理为切人点,对犯罪成因、犯罪心理以及现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少年犯罪情况现状,构建少年法庭审判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钟华 《青年探索》2012,(5):20-26
现代人的犯罪可能性将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趋于上升甚至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学界就上述“年龄一犯罪曲线的形状是否随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和犯罪类型而变动”始终存在激烈争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变动性’观点,即年龄与犯罪的关系将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等条件产生变化。本研究以1966~1991年间的台湾地区为例,试图探索社会发展是否有可能增加青少年犯罪,并进而改变年龄一犯罪的曲线分布。描述性统计及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财产犯罪,台湾的年龄一犯罪曲线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转移到更年轻的年龄分布,因为现代青少年有着更多的角色焦虑并且处于经济边缘化的状态,但这种社会变迁并没有影响暴力犯罪的年龄结构,这可能部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进程产生的一个后果之一是女性犯罪逐渐增多。最近30余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逐渐推进,社会结构明显转型,价值观念明显变化,我国女性犯罪率也逐渐上升,女性犯罪问题显露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传统犯罪学向来是以成年男性犯罪为基本标本的,对女性犯罪关注较少,因此,女性犯罪问题及其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当今我国女性犯罪问题的研究有多维角度,社会角色及其转变即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现象已经引起社会、政府和学界的关注,但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心理研究仍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发展路径、强化机制和犯罪行为习得策略、犯罪行为中的恶性非理性情绪与认知调节、犯罪行为的合理化机制四个层面探讨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干预策略。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能够指引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干预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处在贫困背景、教育不足背景下的某些人,特别是某些年轻人,容易受极端主义亚文化洗脑,发生归因偏差,产生认知心理偏执。偏执认知心理是极端化的心理基础,极端化是极端主义的行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去极端化过程就是偏执认知心理控制过程。应通过加强认知载体、平台以及极端主义人员的控制,净化认知环境,阻断偏执认知心理产生的消极环境因素;通过满足正常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消除偏执认知心理产生的消极情绪因素;通过知识灌输、情境教育等手段,矫正偏执认知心理产生的消极意志因素。通过环境、情绪和意志"三管"齐下,最终实现对偏执认知心理的控制,达成去极端化和消灭恐怖主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郑民生故意杀人案之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引起了社会的广为关注。当前我国处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多发期,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在犯罪人、被害人、行为方式、危害程度上都不同于一般暴力犯罪和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极强、犯罪手段残忍、犯罪人心理异常、被害人群特殊、犯罪后果严重、示范效应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防控这类犯罪的艰难性,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防控措施,以减少这类犯罪的多发。  相似文献   

12.
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影响及控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公安学刊》2004,(2):50-52
在全球信息化过程中,传媒暴力已经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本文从信息加工和社会心理角度对传媒暴力影响犯罪的机理、方式进行论证,并针对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影响提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2月6日,嘉义市中学王名初一女生,下课后相约到嘉义阑潭,跳水自杀,其中两名不幸溺水身亡。这是最近发生的多起青少年寻短轻生案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而类似的自杀倾向在岛内青少年中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不仅如此,随着岛内社会环境的恶化、教育体制的缺陷、家庭教育的式微,青少年犯罪已向多样化、恶质化的方向发展,抢劫、吸毒、暴力、色情等恶性案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社会环境恶化,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社会环境恶化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是自杀事件频繁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岛内社会风气败坏,治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仍然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盲目性、突发性、结伙性、贪财性和犯罪低龄化。算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心理原因,也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原因。由于个人原因较少,社会原因较多,因此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本对策应是综合治理,即社会对策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犯罪服刑的经历往往会在服刑人员的心理上造成阴影。 如何从心理上彻底改造罪犯,使之重新归入社会后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心理矫治成为继劳动改造.监管改造和教育改造之后的第四种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6.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指以自杀方式 ,运用暴力手段 ,以社会及无辜他人为危害对象 ,危害后果及社会负面影响特别严重的犯罪。挫折耐受力差是行为人自杀的内在原因 ;社会暴力文化影响是其暴力心理形成的外部原因 ;社会缺乏心理救助 ,使自杀性暴力犯罪心理最终巩固。我国自杀性暴力犯罪的新趋势为 :由个人行为到被人利用 ,犯罪方式会有新的发展 ,带有邪教色彩的自杀性暴力犯罪将凸现 ,犯罪地点将涉及更为要害的场所及部位。应重视对其的研究 ,抓住预防之根本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重视社会的心理救助。  相似文献   

17.
再犯通常是指两次以上犯罪的人,相对于初犯而言,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再犯行为的相对高发,已经引起学界和司法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和再犯个人三方面导致再犯行为的生成,应从完善社会相关制度、加强罪犯心理干预、改善家庭环境等方面预防再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一位平凡的女检察官,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办理各类刑事案件400余件700余人,无一差错;她用母性的关怀抚慰失足少年受伤的心灵,用真情关爱着周围的人们……这位被称为“时大姐”“检察官妈妈”的人就是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检察院公诉二科科长兼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科科长时钧宇。 时钧宇说:“作为执法者,我们决不能单纯地就案办案。而是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教育挽救失足者,让这些犯了罪的人知法懂法,真诚悔过,在哪里跌倒还能在哪里爬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犯罪因素的增加也是社会变动现象之一。女性犯罪因素包括女性犯罪主体因素和引发犯罪环境中的女性因素。女性犯罪主体因素可分为不良心理、变态人格和精神病症状三个层次。女性犯罪行为多在其不良心理支配下,其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私、贪婪、压抑、迷信、空虚、虚荣等几种。在引发犯罪的不良环境困素中,女性往往充当着犯罪者、被害者及成为他人犯罪诱因等角色。这是因为:城市角色矛盾,突出地表现女性身上,易产生消极因素;人际交往频繁,女性的性别、心理特征,易产生受害犯罪因素;家庭功能的不良,易产生家庭矛盾,激化为犯罪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相关人心理的实证性调查,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图财心理、抗拒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预防、控制、侦训、矫治绑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