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理台独”的“国际法形态”是台湾当局借助“条约”和具有“准条约”性质的“非官方协定”等规范形式,为其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法效力,臆造“台湾国家形象”的各类活动的总称。“国际法形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前的前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的起始阶段和2008年至今的发展阶段。在前导阶段,台湾当局形成的“正式外交关系”和“实质关系”的并行模式为后续“国际法形态”的起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存策略”和“政治印象”;在起始阶段,台湾当局放弃一中原则,在相关规范中不再反对“双重承认”,转而谋求凸显台湾的“国家属性”;在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国际和两岸形势,台湾当局推动“国际法形态”的重点转向树立“台湾国家形象”、深化“实质关系”、以“域内法”弥补“国际法”不足等方面。总结其变化趋势可知,围绕“存在证成”这一逻辑主轴,台湾当局先后采取“中国代表权”“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三种博弈策略。可以预计,台湾当局未来可能采取“以实补名”“超越主权”“以小博大”等策略,继续推进“国际法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30余年的所谓“民主化”实践,形成了两党轮替的制度环境和两党主导的政治结构,并在历次选举中多次上演。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乃至思维定式。近年来岛内中间选民显著成长,国、民两大党实力对比失衡,“第三势力”自主性增强,为“第三势力”发挥影响力、谋求新突破带来新机遇。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以台湾民众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势力”夺得新竹市,并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表现不俗,显示在一定选民结构、选举环境和选战策略的耦合下,“第三势力”具备打破岛内政治环境结构性限制的空间和实力;尤其是与传统“第三势力”的式微相比,实现地方执政且赢得14席县市议员更凸显了民众党的一枝独秀。当然,选举结果与民众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政党成立时间尚短、基层经营不足、选举经验缺乏等,并不足以掩盖其发展势头。2024年“大选”和“立委”选举,是岛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和检验“第三势力”实力的重要节点,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能否争取中间选民凝聚基本盘,提高民意支持度向选票的转化率,以及根据国民两大党的选举布局和竞逐态势制定正确的选战策略,将决定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试论台湾“宪改”的法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台湾“宪改”的法律作用盛健,党朝胜为了解决“中华民国”的“法统”危机,重新构架符合台湾现实的“宪政体制”,理顺内部关系,使“宪法领域”(宪法的适用范围)与“国家领域”(即其有效统治区)趋于一致,也为了解决其他政治矛盾,台湾当局从1991年开始,在...  相似文献   

4.
刘佳雁  张华 《台湾研究》2009,(2):27-31,41
“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的数十年间.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巩固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争取侨心认同。积极服务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逐步转向以“侨务”推动“外交”、以文化维系侨心的过程。2000年3月台湾实现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台湾当局推展“侨务”政策的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孙云  刘盛 《台湾研究》2009,(4):7-12
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情境,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伴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长期遭受心理绑架的台湾民众出现了认同危机,如同“斯德哥尔摩现象”里的被绑架者,其自我定位和“国家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国语”/普通话和汉字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有现象,体现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两岸中国人联系的天然纽带。近年来,台湾当局打着人权、族群平等、保护“濒危语言”等旗号,出台了一系列以抬高闽南方言地位、创制通用拼音、删减文言文比例等为标志的语言政策,企图借助语言文字的政治蕴含,塑造新的“国家认同”,与中国形成区隔。台湾当局这种语言文字领域中的“文化台独”具有很大危害性,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两岸关系仍处在一种“冷和”状态。从近十年两岸交流与交往的矛盾纠结来看,之所以造成两岸政治关系今日此种僵局,其最主要原因莫若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拙文仅从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大陆政策中有关“一个中国”问题的态度这一方面入手,通过...  相似文献   

8.
仝合肩.山东省曹县人.198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现在新疆农六师芳草湖监狱服刑。他的父母亲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弃农经商,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仝合启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校期间,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尖子生”比赛和智力竞赛,多次捧回大奖.为学校争取了许多的荣誉。  相似文献   

9.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台独”路线.不仅在岛内进行一系列“去中国化”活动,而且在国际上为谋求所谓“台湾独立”的政治地位,大搞“烽火外交”、“冲撞外交”。一时间,台湾当局对外活动势头汹汹,不断冲撞一个中国国际框架,两岸和平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对此,大陆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有力地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在国际上的冒险活动。总的来看.近年来台湾当局点火式“务实外交”势头受到重挫,声势大为下降。但是为求败部复活,台湾当局再度调整其活动策略,谋求稳住对外关系阵脚。  相似文献   

10.
5月20日,陈水扁面对岛内群众和在野势力的激烈抗争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演说中,陈一改“大选”期间的挑衅口吻,将“公投制宪”变成了“宪政改造”,并声称“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目前在台湾社会尚未形成绝大多数的共识”而建议将其排除在“宪改范围之外”。然而,这一“宪改”的烟幕难掩陈水扁及其所代表的民进党“公投制宪”的理念与立场。为更进一步认清陈水扁当局“宪改”的本质,本文试就前六次“修宪”中民进党对“修宪”与“制宪”的态度立场加以考察,乃至对民进党上台后的“制宪”活动进行探讨,以期从客观上还原陈水扁当局“宪政改造”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当局的“外交”政策,几经嬗变。近几年台湾当局把现阶段台湾的“外交”政策美其名曰“务实外交”。“务实外交”就是台湾当局为了强化台湾的“政治实体”地位,以最终达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目的,在发展对外经贸文化关系中,同各国建...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在台利益,美国不仅长期维持与台湾的所谓“盟友”关系,并将支持和保护台湾的“民主”纳入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前后,美国敦促台湾当局启动和完成“民主转型”,“民主牌”也成为台湾当局寻求美国支持的重要手段,成为美台“断交”后双方构筑“实质关系”的价值纽带。但是,美国推动台湾实现“政治体制民主化”客观上也为台湾当局以“民主”方式抗衡外部特别是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13.
“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奥巴马:“华盛顿的政治现状必须要改变”。奥巴马的出现是美国应对国内外重大危机与挑战的标志性事件。其竞选与就任之际,这个国家正期盼改变、渴望新面孔、寻找新的方向。2008年的美国大选,并不是一次“活动”,实质上是一场“拯救美国”和“变革美国”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颜色革命”是苏联东欧剧变大地震后的余震 所谓经典的“颜色革命”是指2003至2005年独联体地区三国所发牛的三次重大政治事变: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手持玫瑰花逼迫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并取而代之,从而拉开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的序幕。2004年秋,乌克兰在总统选举中发生激烈政治斗争,尤先科以橙色为标志向其政治对手发起攻击,最终获胜,这就是著名的“橙色革命”。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发生剧烈的政治震荡,阿卡耶夫总统在骚乱中流广同外,巴基耶夫坐上了总统宝座,这就是所谓的“郁金香革命”。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是台湾岛内政局持续动荡与复杂多变的一年。各派政治势力主要围绕陈水扁周遭的弊案、北高市长选举展开激烈的攻防与较量。“反贪倒扁”成为全年朝野政争与社会矛盾的焦点,陈水扁当局数度陷入空前的执政危机。年底北高市长选后,民进党得以稳住阵脚,国民党上升势头则受到阻碍,亲民党与台联党边缘化加剧,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进一步强化,两党竞争的政党格局基本确立。一年来,虽然陈水扁当局不断操弄“急独”议题,但在深重的执政危机下,其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被打乱,岛内“台独”气焰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17.
王程 《台湾研究》2022,(1):68-77
民粹主义是一个模糊复杂且具有多重面向的概念,“民粹式民主”是民粹主义在台湾地区与民主政治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粹主义形式。揆诸台湾地区现代政治发展史,无论是转型过程中政党内外的斗争与合作,抑或是“民粹式民主”下政党行为模式的形成,都受到民粹主义的深刻影响。“民粹式民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产生了问责失衡和治理危机,加剧了岛内政治文化的恶化,伴随着民众的意识觉醒和主体性提升,社会力量可能存在“失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是岛内“台独”活动极为猖獗的一年,也是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四处进行“台独”挑衅的一年。一年来,台湾当局加快推进“台独路线图”的步伐,严重破坏了台湾海峡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独”分裂势力的种种“台独”冒险挑衅动作,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也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台湾当局“台独”冒险的警惕和普遍反对,  相似文献   

19.
台湾当局的南海主张迈向“去中国化”,法律论述逐渐从基于“固有疆域”的“中国叙事”转向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台湾叙事”,从争逐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代表权”转化为以南海议题强化“台湾主体地位”。这主要包括在国际法层面由“历史主权”转向“事实主权”,在宪制性规定层面改变“固有疆域”属性,在岛内规定层面提供规范支撑。虽然台湾当局在三个层面的法律意图有所差异,但以实际管辖等为线索串联起来,从而为南海主张的转换提供体系化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今年5-6月,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借“过境”美国之机,在美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对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台湾当局将这种手法称为“过境外交”,即以“过境”之名行“外交”之实。本文即针对此问题,通过回溯“过境外交”的来胧去脉,特别是以2001年陈水扁“过境”为个案,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其特点与性质,以对台湾当局“过境外交”作出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